吴茱萸《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一)毒性成分
吴茱萸有小毒,其中的毒性成分为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等。
图13-2 吴茱萸部分毒性成分
(1)吴茱萸碱(CAS NO.:518-17-2);(2)吴茱萸次碱(CAS NO.:84-26-4)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吴茱萸有小毒,服用后0.5 h即可产生中毒症状,如:视力障碍,错觉等;肠蠕动增加,产生剧烈的腹痛和腹泻;猩红热样药疹,表现为四肢皮肤灼热,瘙痒不适,出现针尖大鲜红色小丘疹,压之可褪色,颈前及胸部连接成片,界限不清,局部温度升高。吴茱萸中毒亦可致毛发脱落等。一定剂量的吴茱萸煎剂对神经中枢有作用,故有镇痛及升高体温的作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每剂服用吴茱萸不超过5 g,有报道一次服用吴茱萸12 g会导致中毒。
急性毒性:小鼠一次ig 12.5 g/kg、25 g/kg和50 g/kg吴茱萸煎剂后,连续观察7 d,无一动物死亡;小鼠一日分3次灌服生、制吴茱萸煎剂50 g/kg,每隔4 h服用一次后,连续观察7 d,无一动物死亡。按孙瑞元氏法计算,小鼠ip炮制前后吴茱萸的LD 50分别为12.19 g/kg和0.91 g/kg。吴茱萸提取物大剂量单次给药可造成肝脏损伤。大鼠单次ig吴茱萸70%乙醇提取物60 g生药/kg,可引起大鼠血清转氨酶活性和肝脏指数增加,病理检查发现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变性、坏死;小鼠给予吴茱萸水煎剂60 g/kg以上剂量时,可引起小鼠血清转氨酶活性和肝组织MDA水平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肝组织肿胀和脂肪变性。吴茱萸碱的LC 10为354 ng/m L,处理后斑马鱼的心率和血液循环出现显著变化,心包出现畸形,同时诱发心脏功能衰竭。此外,吴茱萸次碱亦有肝肾毒性的报道。
慢性毒性:吴茱萸水提物、醇提物、挥发油均可造成动物肝损伤,表现为血清ALT、AST水平升高,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坏死。大鼠分别ig吴茱萸水提取物16.67 g生药/kg、4.98 g生药/kg、1.67 g生药/kg,连续30 d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ST、总胆固醇升高,3个剂量组动物肝脏指数均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部分动物肝细胞胞质疏松,肝细胞灶性坏死;电镜检查显示肝细胞染色质呈现固缩凝聚,线粒体有肿胀,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的脂滴。生吴茱萸、甘草制吴茱萸及盐制吴茱萸3种吴茱萸炮制品,小鼠给药15 d后,各组小鼠血清ALT和AST均显著提高。以最大100 g生药/kg剂量的吴茱萸,小鼠连续ig 8 d,发现小鼠血清ALT、AST及肝脏指数均显著升高,且呈一定量效关系。大鼠ig吴茱萸醇提物12.5 g生药/kg和25 g生药/kg,给药14 d,大鼠肝脏系数和血清中ALT、AST均明显升高,高剂量组毒性反应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细胞有脂肪变性、炎性细胞的浸润和小灶坏死。大鼠分别ig吴茱萸挥发油0.12 mL/kg、0.06 mL/kg、0.012 mL/kg,给药35 d,检测显示大鼠血清中ALT、AST、ALP、TP均升高,肝脏指数升高,病理组织检查发现0.12 m L/kg组的大鼠肝脏出现重度细胞肿胀、部分嗜酸性变,并有大的灶性坏死,其余2组肝细胞呈现水样、酸性、玻璃样变性,并有小出血灶、点状坏死,肝脏间质充血,部分细胞水肿或溶解消失。小鼠一日2次ig生、制吴茱萸煎剂50 g/kg,连续7 d,停药后观察1日,结果表明8 d内无一动物死亡,肝脏血清ALT及BUN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未明显观察到器官病变。
2.毒理机制 吴茱萸中的生物碱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造成一定的毒性反应。高剂量的吴茱萸对神经中枢有兴奋作用,可引起视觉障碍和幻觉,一定浓度(4×10-4 g/m L)的吴茱萸提取液对离体兔小肠有兴奋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吴茱萸中所含的拟交感成分去甲基乌药碱、辛弗林、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芸香胺(rutamine),以及5-HT受体激动剂去氢吴茱萸碱有关。吴茱萸致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过氧化损伤、炎性反应因子介导、线粒体损伤有关,吴茱萸中的生物碱可被CYPs活化为活性代谢物,继而产生药物-蛋白质加合物,造成肝脏免疫损伤。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吴茱萸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家兔po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代谢均符合一室模型;犬iv吴茱萸次碱的半衰期较短,在剂量为0.25 mg/kg、0.42 mg/kg、0.58 mg/kg时,吴茱萸次碱的t 1/2分别为11.969 min、14.165 min、14.206 min;大鼠ig吴茱萸碱100 mg/kg后,C max为5.3 ng/kg,t max为22 min左右,t 1/2为451 min左右,表明口服给药的吴茱萸碱生物利用度不高。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无湿寒滞气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有研究表明,附子与吴茱萸配伍易致中毒。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2~5 g。外用适量。
炮制品选择:吴茱萸有小毒,可炮制后使用;但现代研究表明,不同的吴茱萸炮制品中生物碱的含量不同:醋制吴茱萸次碱含量下降,盐制吴茱萸碱及次碱含量都较生品高。临床使用时应加强对毒性成分含量的监控,防止因错用炮制品而中毒。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洗胃,用硫酸镁导泻,内服牛奶、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腹痛时应用阿托品或颠茄合剂。视力障碍时可补充B族维生素等。其他对症治疗。
中医救治:黄连15 g,水煎服。黄柏9 g,绿豆30 g,甘草15 g,芦根309 g,水煎服。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用石斛15 g,黄芩9 g,谷精草15 g,菊花12 g,枸杞子15 g,生地9 g,甘草6 g,水煎,早晚各服1次。剧烈腹痛、腹泻时,用地锦24 g,延胡索9 g,黄柏9 g,秦皮12 g,甘草15 g,水煎,每4 h服1次,两次服完,连服3~6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