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神农本草经》

黄连《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块茎。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一)毒性成分

黄连中主要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小檗碱、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等,其中小檗碱含量最高。

图8-1 黄连部分毒性成分

(1)小檗碱(CAS NO.:2086-83-1);(2)黄连碱(CAS NO.:3486-66-6);(3)表小檗碱(CAS NO.:6873-09-2);(4)小檗红碱(CAS NO.:15401-69-1);(5)掌叶防己碱(CAS NO.:3486-67-7);(6)非洲防己碱(CAS NO.:3621-36-1);(7)药根碱(CAS NO.:3621-38-3);(8)甲基黄连碱(CAS NO.:38763-29-0);(9)木兰碱(CAS NO.:2141-09-5);(10)阿魏酸(CAS NO.:1135-24-6);(11)黄柏酮(CAS NO.:751-03-1);(12)黄柏内酯(CAS NO.:1180-71-8)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黄连毒性靶器官包括胃肠道、脑、肝、脾、肺、肾,并可引起过敏反应(主要为注射剂)。

消化系统:小檗碱可引起腹泻、腹痛、腹胀、肠鸣、肝脏损伤等。

心血管系统:小檗碱可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律失常。

免疫系统:小檗碱可引起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急性毒性:小鼠ig黄连提取液的LD 50为4.89 g/kg,ip的LD 50为0.066 g/kg。小鼠ig和ip小檗碱的LD 50分别为392 mg/kg和24.3 mg/kg。小鼠ip盐酸巴马汀的LD 50为136 mg/kg。小鼠iv药根碱的LD 50为10 mg/kg。依照实验动物与人体用药剂量换算比例,健康成人口服黄连总生物碱的LD 50为128.08 mg/kg。

2.毒理机制

消化系统:小檗碱可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阿托品可抑制上述作用,提示小檗碱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有关。小檗碱可显著提高ALT和AST的含量,导致肝损伤。

心血管系统:小檗碱通过阻滞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降低心肌收缩力,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诱发心律失常。小檗碱还可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导致其DNA损伤。故心脏严重抑制患者应避免大量或长期使用小檗碱。

免疫系统:小檗碱诱导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致敏介质,导致局部或全身的剧烈反应。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黄连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小檗碱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胃肠道吸收差。小檗碱为P-gp的底物,其转运受P-gp外排作用影响。家兔灌胃小檗碱,血药浓度呈二室模型,t max约为6.76 h,t 1/2约为3 h。小鼠静脉注射小檗碱,吸收快,分布广,5 min至2 h后各组织分布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肺、肝、脾、肾、心、肠、胃、脑。小檗碱在大鼠和人体内主要由肝脏代谢,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氧化、去甲基化和与GA结合等,代谢产物为小檗红碱、唐松草分定、去亚甲基小檗碱和药根碱。小檗碱主要排泄途径为粪便,小檗红碱和唐松草分定可通过胆汁和尿液排泄。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本品苦寒易伤脾胃,凡阴虚烦热、脾胃虚寒、胃虚呕恶阴虚津伤、脾虚泄泻、五更泄泻者慎服。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黄连中小檗碱与胆碱受体拮抗剂或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产生相互作用,抑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增强其急性毒性,故黄连不宜与阿托品或新斯的明合用。黄连不宜与青霉素联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改变肠道菌群,减少强心苷类药物在肠道代谢,升高血药浓度,引起强心苷中毒,故强心苷类药物与黄连合用时应注意调整用法用量。

3.使用注意

炮制适应证:黄连多用于心火亢盛,烦躁不眠,神昏谵语,以及湿热诸证如湿温、痢疾、热毒疮疡等;酒黄连多用于肝火偏旺,目赤肿痛;姜黄连多用于胃热呕吐;萸黄连多用于肝气犯胃,呕吐吞酸。

用法用量:内服2~5 g,外用适量。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口服不适,停药即可。对皮疹,给予抗过敏治疗;对过敏性休克和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要紧急抢救,给予吸氧、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及其他对症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