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方法。中药分类,是人们认识和使用中药的基础。毒性中药的分类,是人们认识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基础及临床有效使用毒性中药的标杆,对于毒性中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代本草对毒性中药的分类有不同的表述。东汉《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开创了中药分类法的先河,它将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功效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种,“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品125种,“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吴普本草》首次在具体药物条目下标注毒性,并以大毒、有毒二级分级法进行毒性分级,其中大毒3味,有毒28味。魏晋《名医别录》载录有毒药物131种,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唐代《新修本草》载录有毒药物143种。北宋《证类本草》收载毒性药物223种。明朝《本草纲目》收载毒性药物361种。到了现代,毒性中草药相关专著陆续出现。如1987年陈冀胜、郑硕主编的《中国有毒植物》重点介绍了1 137种植物的毒性、有毒化学成分;1992年郭晓庄主编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阐述了503种中草药的基原、形态、成分、药理、毒理、中毒与救治;此外,2006年张光荣等编写的《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505种)、1994年徐国钧、陈金泉编著的《香港常用有毒中药图鉴》、1993年杨仓良主编的《毒药本草》(903种)、2003年高渌汶编著的《有毒中药临床精要》(121种)、2003年杜贵友、方文贤主编的《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98种)、2005年夏丽英主编的《现代中药毒理学》(1 462种)等从不同角度对毒性中药的基原、临床、成分、毒理、中毒和抢救等进行了论述,中药毒物学开始逐步走向中药毒理学。上述专著中记载的毒性中药种类多少只是一个梗概,确切数量很难界定,因它涉及古今文献、基原、化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等方面,且与中药和毒性中药的分类法密切相关。

近现代著作对于中药的分类,根据其专注的领域和范围,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

1.中药名称首字笔画排列法 见于辞典类中药工具书,如《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等,便于查阅。

2.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 按中药原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位置和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物、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和排序,如麻黄科、木兰科等。《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采用此种分类方法。

3.中药功效分类法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等。此分类法便于读者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以指导临床应用,是现代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

4.药用部分分类法 根据中药材入药部分进行分类,如根及根茎类、叶类、花类、皮类、果实与种子类等。《生药学》《中药鉴定学》采用该分类方法。

5.中药化学成分分类法 按中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进行分类,如含生物碱类中药、含挥发油类中药、含苷类中药等。《中药化学》常采用该分类方法。

6.中药药理作用分类法 根据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如抗病原微生物中药、抗恶性肿瘤中药、抗高血压中药、抗消化性溃疡中药、解热镇痛类中药等。部分中药现代研究的书籍采用此分类方法。

7.中药不良反应或毒理分类法 按中药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所对应的机体的不同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进行分类。该分类方法往往会结合传统的中药功效分类法,先以中毒机制的方式介绍机体不同系统中毒的中药品种,再在各论中详述这些中药的具体毒性作用与相关信息。如《现代中药毒理学》即采用此类方法。

8.毒性分类法 包括《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中国药典》和教科书的毒性三级分类法。由于很多中药为药食两用药物,因此,中药也可更具体地划分为食品、药食两用品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品种、其他中药(包括有小毒或含有强活性成分的中药)和有毒品种五类。该分类法采用安全性评价标准对上述分类进行量化(表6-4)。

表6-4 中药安全性分类

(续表)

如上所述,中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本书所涉及的毒性中药主要指表6-1划分中的除剧毒以外的品种。按临床应用、毒理作用和毒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类是毒性中药较为常用和合理的归类方法。本书对上述三种分类方法进行简单概括,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