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粉《新修本草》
本品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及棕熊Ursus arctos arctos Linnaeus的干燥胆汁。
苦,寒。归肝,胆、心、胃经。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用于热毒疮痈,痔疮,咽喉肿痛,热极生风,惊痫抽搐,肝热目赤,目生翳膜。
(一)毒性成分
熊胆粉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主要是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等。
图8-16 熊胆粉部分毒性成分
(1)鹅去氧胆酸(CAS NO.:474-25-9);(2)熊去氧胆酸(CAS NO.:128-13-2);(3)牛磺熊去氧胆酸(CAS NO.:14605-22-2)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小鼠不同方式给予熊胆粉的LD 50分别为8.6 g/kg(ig)、1.165 g/kg(ip)和1.072 g/kg(sc)。小鼠sc引流熊胆粉的LD 50为1.243 g/kg。也有报道指出小鼠灌胃熊胆粉、人工引流熊胆粉15 g/kg无中毒现象。小鼠不同方式给予熊去氧胆酸的LD 50分别为1.2 g/kg(ip)、1 g/kg(sc)、240 mg/kg(iv)。小鼠不同方式给予鹅去氧胆酸的LD 50分别为86 mg/kg(ip)、100 mg/kg(iv)、4 g/kg(sc)。
慢性毒性:大鼠灌胃熊胆粉200 mg/kg,连续90 d,未见毒性作用。在临床上,人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每日3次,不良反应为便秘、头痛、恶心和上腹不适,均可自行缓解,发生率为5.4%。人口服鹅去氧胆酸每日750 mg,3%患者有肝脏毒性表现,停药后可恢复。人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250 mg,每日3次,2、4、6个月后,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停药后可缓解,发生率为1.8%。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特殊毒性:小鼠灌胃熊胆粉的剂量高达1.0 g/kg时,未见致突变和畸变作用。
2.毒理机制 熊胆粉中疏水性胆汁酸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疏水性胆汁酸能通过炎症、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死亡信号激活等机制加剧肝损伤。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熊胆粉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鹅去氧胆酸在空腹和与食物同服状态下在肠道吸收入血,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鹅去氧胆酸能够通过肝肠循环释放入肠道。鹅去氧胆酸能被肠道菌群代谢为具有肝毒性的石胆酸。但是,大部分石胆酸随粪便排出,只有少部分石胆酸在肝脏通过形成硫酸盐解毒。兔po熊去氧胆酸20 mg/kg后,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其t 1/2α为58.20 min,t 1/2β为125.6 min。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症禁忌 脾胃虚寒、虚证者忌服。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0.3~1 g,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以对症治疗为主。静脉注射维生素K 3、25%硫酸镁、地塞米松以退黄疸。给予葡萄糖醛酸内酯、复合维生素B、肌苷等保肝治疗。
中医救治:退黄疸可用茵栀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