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及川乌《神农本草经》
附子及川乌来源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其干燥母根为川乌,子根为附子。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一)毒性成分
乌头植物全株有大毒,以根毒性最强,种子次之,叶又次之。川乌及附子含多种生物碱,附子总生物碱主要含有C19型二萜生物碱类(主要为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C20型二萜生物碱类、酰胺类、季铵盐类、阿朴啡类等。C19型二萜生物碱数量最多,也一直被认为是附子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图13-1 附子及川乌部分毒性成分
(1)乌头碱(CAS NO.:302-27-2);(2)中乌头碱(CAS NO.:2752-64-9);(3)次乌头碱(CAS NO.:6900-87-4)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乌头类药材中毒一般在服药后10 min至3 h内出现症状,亦有在服药后立即发生或迟至3 d后发生的。附子作为川乌的子根加工品,其毒性小于川乌。乌头类药材经过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按《中国药典》方法炮制后毒性减小,无法测出LD 50。根据iv的LD 50数据,苯甲酰乌头胺(次乌头碱、苯甲酰中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毒性约为乌头碱的1/200,但中毒症状类似乌头碱,可引起心律失常,而其水解物乌头胺(乌头原碱)及其衍生物,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1 000~1/4 000,不会引起心律失常。制川乌3~90 g或制附子15~120 g或乌头碱0.2 mg可致人中毒,乌头碱2~4 mg可致死;乌头碱的中毒和致死量非常接近,但制川乌和制附子中毒剂量的个体差异很大。
神经系统:先兴奋,后麻痹,由于对颜面神经及四肢更为敏感,故首先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从指尖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全身,痛觉减弱或消失,头晕目眩,烦躁,呼吸急促,昏迷,呼吸麻痹合并脑水肿而死亡。中毒性休克: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发严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加上频繁呕吐使血容量减少,导致休克。孕妇流产。
消化系统:流涎、吞咽困难、恶心、频繁呕吐、胃部灼热、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可导致呕吐咖啡色样液及解鲜血样粪便,里急后重,酷似痢疾等表现。
心血管系统:心悸,脉搏缓弱,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甚至死亡。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缓,频发性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低电压ST段改变,T波变平(由于心室肌弥漫性传导障碍,心肌复极不一致形成激动折返,发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
其他系统:少数病例出现视物不清,甚至双目失明,亦有发生耳鸣、尿闭等症状。此外,个别病例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全身燥热、瘙痒、颜面潮红、皮肤丘疹等。
急性毒性:ICR小鼠ig附子的LD 50为7.15~22.862 g/kg。小鼠摄入乌头类粗提取物的LD 50:生川乌煎剂ig为18 g/kg,制川乌ip为25.14 g/kg;生附子煎剂ip为5.49 g/kg,iv为0.49 g/kg;熟附子煎剂ip为26.3 g/kg,ig为17.42 g/kg,iv为3.52 g/kg;经过120℃40 min处理的附子毒性仅为生附子的1/5~1/350;含乌头碱类生物碱的乙醇浸膏iv为93 mg/kg,而用化学方法除去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水溶性部分的iv为1 074 mg/kg,且不引起心律失常。比较小鼠sc不同炮制品的LD 50,毒性大小的顺序为: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
小鼠摄入乌头生物碱类的LD 50:乌头碱ig、sc、ip、iv分别为1.8 mg/kg、0.27~0.38 mg/kg、0.30~0.38 mg/kg、0.12~0.27 mg/kg,中乌头碱ig、sc、ip、iv分别为1.9 mg/kg、0.20~0.26 mg/kg、0.21~0.30 mg/kg、0.10~0.13 mg/kg,次乌头碱ig、sc、ip、iv分别为5.8 mg/kg、1.19 mg/kg、1.10 mg/kg、0.47 mg/kg;乌头碱经酸、碱水解和化学改构后为苯甲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3-乙酰乌头碱和5-乙酰乌头原碱,其iv分别为10.1 mg/kg、116.5 mg/kg、0.47 mg/kg、670 mg/kg,毒性大大下降。
慢性毒性:心脏和神经系统是附子及其炮制品毒性效应的主要靶器官。此外,附子还具有肝、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
特殊毒性:大剂量附子具有一定的生殖发育毒性。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具有遗传毒性及致突变性。
2.毒理机制 乌头、附子在炮制过程中酯键水解,先失去乙酰基生成单酯二萜类生物碱,再进一步水解为二萜类醇胺,这类物质包括乌头原碱(aconine)、中乌头原碱(mesaconine)与次乌头原碱(hypaconine),分别是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相应生物碱的水解产物,如乌头碱水解为苯甲酰乌头胺,再继续水解失去苯甲酰基生成乌头原碱。
神经系统:乌头碱使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系统先兴奋而后抑制,并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等。温、痛、触、压觉消失等的机制可能是乌头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从而阻止了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原因可能是乌头碱与Ca2+争夺膜上磷脂的结合,使Na+转运通道发生改变,阻止了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需的Na+内流,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同时影响与疼痛有关的中枢内源性神经递质5-HT、儿茶酚胺、Ach、内啡肽等致痛物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乌头碱对神经-肌肉标本作用时,神经及肌肉动作电位上升相都减慢,表明有Na+通道活化过程异常。其次是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出现一系列胆碱能神经M样作用症状和N样作用症状,最后由于呼吸麻痹和中枢抑制而死亡。
心血管系统:乌头碱强烈兴奋迷走神经,使节后纤维释放大量的Ach,引起窦房结自律性和传导性降低,延长其绝对和相对不应期,使心肌(心房和心室)内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产生了各种心律失常;并直接作用于心肌,提高心肌兴奋性,心室内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使心肌各部分兴奋、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复极不同步而易形成折返,从而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包括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而死。大量事实表明,严重心律失常是乌头碱中毒死亡的常见原因。临床确诊为乌头类药物中毒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显示,乌头类药物中毒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为兴奋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功能,直接损伤心肌诱发心律失常。
生殖系统:乌头碱兴奋迷走神经或直接刺激子宫,导致子宫收缩,引起孕妇流产。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附子及川乌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乌头碱微溶于水,易从黏膜吸收,在消化道及皮肤破损处易被吸收,乌头碱吸收和排泄均较快,故发生中毒时间也快,主要由唾液和尿液排出,无蓄积作用,以LD 50补量法测定中药附子、川乌的体存量,从体存量的经时性变化判断药物在体内的衰减模式,均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的t 1/2β分别为220 min、192 min和252 min。SD大鼠ig附子总生物碱(折成剂量分别为:乌头碱0.311 2 mg/kg、中乌头碱3.912 mg/kg和次乌头碱1.309 6 mg/kg),其中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口服后很快吸收入血,且分布快,20 min后乌头碱类双酯型生物碱总血药浓度达最高,随后迅速下降,30 min时下降至最高浓度约3/4,随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各类生物碱的血药浓度变化分别为:乌头碱在给药后10 min达最高血药浓度,随后快速下降,30 min时下降至最高浓度约一半,60 min和360 min时出现多峰;中乌头碱在给药后20 min达最高血药浓度,随后缓慢下降,90 min和360 min时出现多峰;次乌头碱在给药后20 min达最高血药浓度,随后快速下降,30 min时下降至约最高血药浓度一半,60 min和120 min时出现多峰。SD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溶液,收集给药后6 h内胆汁和24 h内尿液,大鼠胆汁中均未检出上述成分;尿液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24 h平均排除率分别为32.83%、29.94%和15.36%,提示尿液是以上3种生物碱的重要排泄途径。比格犬po附子水煎液30 g(折成剂量分别为:乌头碱0.121 mg/kg,中乌头碱0.413 mg/kg,次乌头碱0.406 mg/kg,苯甲酰乌头原碱0.201 mg/kg,苯甲酰新乌头原碱2.76 mg/kg,苯甲酰次乌头原碱0.612 mg/kg)后未见毒性作用。6种生物碱的血药浓度均在90 min内达到最高峰,随后迅速降低,之后下降速度又逐渐缓和。各种生物碱在比格犬体内的t 1/2分别为:乌头碱4.5 h,中乌头碱6.2 h,次乌头碱4.9 h,苯甲酰乌头原碱7.6 h,苯甲酰新乌头原碱4.3 h,苯甲酰次乌头原碱5.7 h。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孕妇禁用。湿热证、火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疾患、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属“十八反”之一,现在扩展为附子和川乌均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此外,附子与麻黄、乌头类药物或含酸性的中药(山茱萸,乌梅,五味子)等同煎易引起中毒。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附子:3~15 g,先煎,久煎。川乌:一般炮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服药时不宜饮酒,因能促进乌头碱吸收。
炮制减毒:生品易中毒。川乌饮片分为生川乌(生用)或制川乌(水浸、煮透、切片、炮制后用)。附子生品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顺片(黑附片)、白附片。有研究表明附子与川乌的乌头类总生物碱含量为0.4%~0.8%(除不同产地显著差别外),而炮制后的生物碱含量可降低81.3%。乌头、附子在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的减少主要在于胆巴水泡(损失31.6%)、漂片(损失33.6%)、加热破坏(损失16.19%)。不同产地的乌头类药材其生物碱含量和毒性差别很大,使用生品或虽经炮制超量服用,都将导致中毒。
4.毒性中药管理 生川乌、生附子、生草乌、生雪上一枝蒿、生关白附等5种中药,均为《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品种,须注册医师处方按规定使用。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①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在无惊厥、无呼吸困难及心律正常情况下,在中毒早期应尽快催吐或洗胃、导泻。如已有严重吐、泻,洗胃后可不必再服泻剂。患者如无大便,可用2%盐水作高位灌肠。如有呼吸抑制给予呼吸兴奋剂,但对伴有血压下降者,通过纠正其心律及补液等一般处理即能恢复正常,不必多用升压药,以防心律失常复发。②阿托品治疗。注射阿托品以对抗迷走神经兴奋,解除平滑肌的过度紧张,抑制腺体分泌,一般是每4 h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1~2 mg,总量4~5 mg。需要时可延长使用。用药数次后,多数症状即行消失,严重患者在开始治疗时即可适当增大剂量、缩短间隔时间,必要时可用0.5~1 mg静脉缓慢注射。但需防止尿潴留和显著烦躁不安,注意个体耐受性等,以免中毒。③抗心律失常。对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主要应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宜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阿托品及利多卡因等。乌头中毒所致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多样易变,因此,抗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及手段亦应多样。最好在心电图监测下,依其心律失常的性质选择用药,采取相应措施。电击转复亦安全有效,往往一次电击便可奏效。④出现窦性静止时的治疗。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等以重新兴奋心脏上部的起搏点。同时可用能量合剂辅助治疗。不宜应用抑制心肌应激性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钾盐等。
中医救治:有多种处方,常选择药物有蜂蜜、生姜、黄连、菊花、银花、甘草、黑豆、绿豆、赤小豆、肉桂、苦参等,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