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排泄
排泄是毒性中药及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与药物代谢转化构成毒性中药的消除。排泄途径如下。
(一)肾脏排泄
有三个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及肾小管重吸收。
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孔较大,肾小球可以滤过分子量小于60 000的分子,血浆蛋白结合率可影响滤过率。滤过速度取决于毒性中药分子量和其血浆浓度。血浆蛋白结合可延缓滤过速度,毒性成分滤过速度与肾小球滤过率正相关。
2.肾小管分泌 近曲小管细胞能以主动方式将毒性中药成分自血浆分泌入肾小管。经同一机制分泌的毒性成分可发生竞争性抑制,通常分泌速度较慢的可抑制分泌速度较快的成分。一些毒性成分和近曲小管上的主动转运载体的亲和力,高于和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因此和肾小球滤过不同,这些毒性成分经肾小管分泌的速度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如对氨马尿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但90%的药物在一次通过肾脏时即被分泌入肾小管内。
3.肾小管重吸收 毒性成分在远曲小管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被重吸收,且受解离状态的影响。肾小管重吸收比肾小球滤过慢得多,中药中毒时,肾小管的尿液稀释对防止毒性成分重吸收具有重要作用。毒性成分所处环境p H的微小改变可显著影响毒性成分的解离度。按亨德森-哈塞尔巴尔赫(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弱酸性化合物在p H较高的尿液中,离子型较多而易于排出体外。如弱酸性的马兜铃酸类化合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其排出体外。
(二)胆汁排泄
有些药物分子如强心苷类药物经肝脏代谢后形成GA结合物,排入胆囊并随胆汁到达小肠被水解,游离型分子被重吸收,这个过程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对于该类成分的毒性中药,如香加皮等,应注意用药量。
(三)其他排泄途径
如乳汁、唾液、汗腺、肺、肠道等。乳汁的p H略低于血浆,许多能进入乳腺的碱性毒性中药成分可从乳汁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