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子《开宝本草》

黄药子《开宝本草》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茎。

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肝、心经。凉血消瘿,解毒消肿,化痰散结。用于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

(一)毒性成分

黄药子所含二萜内酯类黄独素A、黄独素B、黄独素C等均可引起急性中毒,且毒性呈剂量相关性。薯蓣皂苷元、鞣质等成分久服亦可引起蓄积中毒。

图19-5 黄药子部分毒性成分

(1)黄独素B(CAS NO.:20086-06-0);(2)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CAS NO.:91095-48-6);(3)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CAS NO.:518-82-1)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长期常量服用,蓄积性中毒则多见肝损害,常见症状为乏力、纳差、尿黄、头晕、厌油腻,有的伴有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大便灰白等,严重者表现为急性肝炎,肝脏指数升高,ALT水平明显升高,肝肾细胞肿胀、坏死等,甚则可致肝昏迷。有的患者伴有胆囊炎。

神经系统: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生殖系统:无论一次大量服食中毒,或是长期服用蓄积中毒,均可引起孕妇先兆流产和流产。

急性毒性:小鼠单次ig黄药子醇提物的LD 50为58.8 g/kg,给药后30 min内出现烦躁不安、活动减少、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多数小鼠于给药后72 h内死亡。解剖发现大部分死亡小鼠胃内充满药物,有些结成硬块,并伴有胃肠胀气,肝脏发生严重病理性变化,也有些肺部发生病理性变化。

慢性毒性:小鼠连续ig黄药子水煎剂40 g/kg、80 g/kg 7 d和30 d后,可观察到肝细胞退行性变和坏死;ig水煎剂60 g/kg 60 d后,肝肾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2.毒理机制

消化系统:黄药子的肝脏毒性主要表现在ALT、AST、黄疸指数升高,尿三胆阳性等。除黄药子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外,胆汁淤积、胆盐的刺激也可能是造成肝损伤的原因。另外,黄药子可抑制肝微粒中GST、GSH-Px、SOD的活性,即抑制了肝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活性从而产生毒性作用。另外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黄药子能降低中毒靶器官、靶组织细胞结构中标志酶如琥珀脱氢酸(succinic dehydrogenase,SDH)、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5-NT)的活性。另外,黄药子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过量服用可使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

(三)毒代动力学

黄独素B和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在体内经肝脏CYPs代谢活化,生成反应性中间产物而导致肝毒性。大鼠单次ig黄药子醇提物1 g/kg后,黄毒素B和黄药子醇-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在体内吸收和消除迅速,血浆浓度在0.2 h达峰,t 1/2分别为2.3 h和1.8 h;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3%和30%。给予等剂量的单体黄毒素B(1.3 mg/kg)后,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行为与给予黄药子醇提物相似,但峰浓度高于黄药子醇提物组,血浆消除也更快。大鼠ig黄药子醇提物,黄独素B和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的96 h累积尿粪回收率分别为剂量的0.21%和1.41%。在胆管插管大鼠中,黄独素B和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原型72 h的累积胆汁排泄率仅为0.30%和0.25%,提示黄独素B和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在体内可发生广泛的代谢转化,主要以产物形式消除。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脾胃虚弱者慎用。肝脏疾患者禁用。孕妇忌用。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不宜与异烟肼、四环素合用,其可使黄药子对肝脏的毒性增强。避免与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合用。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本品入汤剂应小于10 g,若以散剂内服应小于2 g,用药时间不超过一周为宜。尤其在治疗结核和肿瘤时,更应注意,可间歇用药。服药期间避免酗酒。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洗胃、导泻;内服蛋清、葛粉糊或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如出现昏迷,可注射强心兴奋剂,给氧;腹部剧痛时可服用复方樟脑酊止痛。急性中毒,早期常规处理,以0.5%~1%的鞣酸溶液或0.025%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呕吐腹泻严重者,不须催吐、导泻;继服鞣酸蛋白、药用活性炭和蛋清、牛乳、面糊等;个别肝损伤严重、黄疸深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口服强的松龙60 mg。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慢性(蓄积)中毒,及时停药进行治疗,保肝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