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代动力学

第三章 中药毒代动力学

导学

本章介绍了中药毒性成分的体内过程,药时变化以及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学习要求:

(1)掌握中药毒性成分的体内过程以及毒动学参数的计算和意义。

(2)熟悉影响中药毒性成分毒动学的因素。

(3)了解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毒性中药代谢动力学或中药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 of Chinese Medicines)是研究中毒时机体对中药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介于中药药动学和毒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目的在于:①描述中药毒性反应与毒性剂量间的量效关系。②了解中药中毒剂量与吸收率之间的关系。③确定中毒时中药在体内的蓄积部位与程度(时效关系),预测其毒性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并解释中毒机制。④明确重复给药对毒代动力学的影响。⑤明确是中药本身还是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中药之所以能产生毒性作用与其所含毒性成分有关,不同毒性成分可在不同的组织或器官上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反应,同时也与机体对毒性成分的作用有关。中药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有赖于对毒性中药中毒性成分的研究、鉴定和获取。毒性中药进入机体产生毒性反应及其作用的大小,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毒性成分或组分在作用部位的固有毒理活性;二是具有毒理活性的毒性成分或组分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值得指出的是,传统中药制剂在多数情况下,其毒效均是多种毒性成分通过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多组分的成分复杂、毒效成分不明确,或干扰因素太多,缺乏微量定量分析方法。因此,中药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在应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毒性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的毒理效应法正是中药毒代动力学研究过程中整体观的进一步体现。本章将主要论述运用毒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中药毒性成分体内过程、毒性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加深对中药毒性反应产生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