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金花《本草纲目》
本品为茄科草本植物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
辛,温;有毒。归肺,肝经。平喘止咳,解痉定痛。用于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小儿慢惊;外科麻醉。
(一)毒性成分
洋金花总生物碱是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主要是东莨菪碱和莨菪碱。
图19-10 洋金花部分毒性成分
(1)东莨菪碱(CAS NO.:51-34-3);(2)莨菪碱(CAS NO.:101-31-5)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洋金花全株有毒,临床必须控制剂量。过量服用洋金花,毒性一般出现于服后0.5~1 h出现,最快在10 min后出现,也有数小时甚至10 h后迟发的毒性反应。中毒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功能阻断症状,口干、皮肤潮红、心悸、心动过速、二便闭结、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站立不稳、步态不稳、嗜睡、意识模糊、谵妄、大小便失禁、狂躁不安,甚至抽搐、生理反射亢进等;个别患者可出现发烧、WBC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影响体温中枢,使体温升高,加上抑制汗腺分泌与排泄,进而使体温持续升高,引起超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障碍、脑组织变性和坏死。
急性毒性:小鼠iv洋金花注射液的LD 50为8.2 mg/kg,犬iv洋金花总碱的MLD为75~80 mg/kg,东莨菪碱对成人的MLD约为100 mg,对幼儿约为10 mg。犬iv洋金花总碱后,可发生强烈惊厥或角弓反张,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用2 mg/kg总碱对犬作静脉麻醉,3 d后处死,未见内脏有明显形态学改变;犬一次iv 2.5 mg/kg总碱,3 d后处死,主要脏器未见明显形态改变。
特殊毒性:洋金花总碱还能使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增加,表明洋金花总碱能诱发染色体损伤。
2.毒理机制 洋金花生物碱均能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阻滞M胆碱受体。
(三)毒代动力学
目前尚无洋金花毒代动力学报道。其药代动力学为:洋金花生物碱口服易吸收,分布于全身,可通过胎盘至胎儿体循环。总生物碱大部分在肝中被酶水解,东莨菪碱仅1%以原形从肾排出。大鼠ig放射性3 H-东莨菪碱后15 min,即能从血浆中测得药物;在结扎胆总管的大鼠肠段内注入3 H-东莨菪碱溶液,发现药物从肠道消失很快而且完全;以肾浓度最高,肝次之。大鼠iv放射性3 H-东莨菪碱后,肺内浓度最高,肾次之,其次是肝、胃、肠、心、脑、睾丸、血浆和脂肪,iv东莨菪碱30 min后,脑内药物平均浓度约为血浆的3倍。在脑内以纹状体、大脑皮层、海马的药物浓度较高,膈区次之,而间脑、低位脑干及小脑浓度较低。
3 H-东莨菪碱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t 1/2α为11 min,t 1/2β为95 min。大鼠iv放射性3 H-东莨菪碱后48 h内,从尿中排出的原型物和总放射性物质分别为给药量的12%和62%,绝大部分在给药后8 h内排出,尤以第1 h排出最多,约占总排出量的50%。48 h内从粪便排出的原型物和总放射性物质分别占给药量的6.5%和25%,表明药物排泄也较完全。iv后1 h内无论尿、粪或胆汁中排出的原形药仅占排出总放射性物质的1/4~1/5,说明3 H-东莨菪碱在体内大部分被迅速代谢。离体组织温孵实验结果表明,肝脏是大鼠代谢东莨菪碱的主要脏器,代谢速度较快。东莨菪碱的代谢有很大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兔代谢能力最强,猫较弱,犬最差。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证禁忌 体虚者、孕妇、外感及痰热咳喘者禁用。用于麻醉时,青光眼、心动过速、心肺功能明显代偿不全、高热、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患者均忌用。肺结核患者慎用。
2.配伍禁忌
中西药配伍:不宜与酶制剂联用,可产生沉淀反应而使药效减弱或消失。不宜与士的宁、阿托品、麻黄素等配伍,可加重毒副作用。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0.3~0.6 g,宜入丸、散;亦可作卷烟分次燃吸(一日量不超过1.5 g)。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先用碘酒10~30滴,加温开水口服,使生物碱沉淀;然后用高锰酸钾洗胃,继而给硫酸镁导泻,或用生理盐水高位灌肠。接着静脉注射特异性解毒剂M胆碱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或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使用过程中要检测心率、血压变化。镇静、镇痉,防治脑水肿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