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药性论》
2025年09月26日
青黛《药性论》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咸,寒。归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
(一)毒性成分
青黛主要毒性物质为靛玉红(参见[板蓝根]项)和靛蓝。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青黛的毒性作用常见于消化系统如肠黏膜损伤、肠道缺血性病变等。
急性毒性:小鼠ip靛蓝和靛玉红的LD 50分别为2.20 g/kg和1.11 g/kg。
慢性毒性:长期大剂量服用青黛可能存在胃肠道毒性。大鼠ig青黛2.4 g/kg、1.2 g/kg、0.6 g/kg,连续90 d,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大便增多,摄食减少,但并未发现病理性损伤,停药后可恢复。大鼠ig靛玉红500 mg/kg、1 000 mg/kg,连续1个月,未见体重、血象、骨髓象、肝肾功能、心电图的改变。
2.毒理机制 青黛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的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常累及直肠,与一般的缺血性结肠炎不同,提示是由于多发的较小血管的病变引起广泛的结肠缺血。青黛是否引起小血管炎尚无报道,但青黛有明显的促凝血作用,可导致管腔内纤维素性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从而引起肠道黏膜缺血,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肠道动脉硬化的基础疾病,使用青黛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三)毒代动力学
参见[板蓝根]项。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症禁忌 胃寒及内虚证候者不宜服用。
2.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1~3 g,不宜入汤药煎服,宜入丸、散用。
(五)中毒救治
参见[板蓝根]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