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物合用毒性增强的机制
中西药物合用毒性增强的现象是由一定的内在机制决定的,阐明这些毒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预测并避免中西药物合用产生的毒性作用。中西药物合用毒性增强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药物合用引起药代动力学变化
指中药(或西药)能使西药(或中药)的体内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个或多个环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中药或西药)在体内的浓度,导致毒性增强现象的发生。
1.通过影响吸收过程导致合用毒性增强
(1)胃肠道酸碱度改变:中西药物合用可能导致胃肠道酸碱度的改变而发生诸如:酸碱中和、沉淀、络合或水解等反应,这些反应对药物吸收有不良影响。有时会产生新的毒性成分或使药物吸收骤增,使药物因合用而毒性增强。如含苦杏仁苷的中药(如杏仁)不宜与酸性西药合用,因苦杏仁苷在酸性介质中可水解成氢氰酸,过量的氢氰酸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发生窒息死亡。
(2)胃肠蠕动减缓和胃排空时间延长:一种药物引起胃肠蠕动减缓和胃排空时间延长可使另一药物的吸收和停留增加,从而引起毒性增强。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如洋金花)具有松弛平滑肌、减缓胃肠蠕动的作用,可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吸收与蓄积,长期合用易致中毒。
(3)胃肠道局部的毒性反应:临床证明甘草、鹿茸及其制剂不宜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阻断AA合成PG,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但PG的过度减少易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等症状;甘草、鹿茸等中药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促进胃酸分泌,当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会加重上述胃肠道不良反应。含汞的中药(如朱砂)及其中成药不宜与西药溴化物、碘化物合用,因其可形成溴化汞和碘化汞等刺激肠道,导致医源性肠炎。
2.通过影响分布过程导致合用毒性增强 中西药物合用可能影响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或组织结合率,从而使毒性作用增强。
(1)影响血浆蛋白结合:不同药物之间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存在差异。当治疗指数小的药物被血浆蛋白结合率更高的药物置换后,其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会发生改变。如果某药物在局部的血药浓度增高,就可能产生毒性作用。如茵陈含有双香豆素成分,具有抗凝血作用。茵陈与磺胺甲(sulfamethoxazole,SMZ)同用时服用,其双香豆素成分能被SMZ竞争性地从血浆蛋白结合处置换出来,随着双香豆素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可导致出血。
(2)影响组织结合:中西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可提高另一种药物的血药浓度,从而增加其特定组织的结合率,导致毒性作用增强。例如,碱性中药(如川乌)及碱性中成药(如陈香露白露片)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因为碱性中药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t 1/2延长,分布到内耳和肾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增加,从而增强其耳毒性和肾毒性。
3.通过影响代谢过程导致合用毒性增强 药物代谢依赖于酶的催化,体内有两类催化酶,专一性的和非专一性的,前者如单胺氧化酶,后者如肝脏微粒体CYPs系统(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又简称肝药酶)。药酶活性易受一些中西药物的影响,使其活性增强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抑制药酶活性的则为抑制剂。
(1)酶的诱导:中药酒剂、酊剂均含有一定浓度的乙醇(一种常见的酶促剂),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合用时,所含乙醇可使代谢产物增加,从而增强该类抗抑郁药的毒性反应;生甘草及其制剂也可使肝药酶活性增强,不能与上述药物合用。
(2)酶的抑制:麻黄碱成分可抑制MAO活性。含有麻黄或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口服液)与MAO抑制剂(如痢特灵、优降宁等)合用时,去甲肾上腺素、DA、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易被酶破坏而贮存在神经末梢中,促进其大量释放,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4.通过影响排泄过程导致合用毒性增强 酸性较强的药物可酸化体液使其排泄减少,从而增强药物相互作用的毒性。五味子、陈皮、山楂丸、保和丸等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合用,使乙酰化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酸性尿液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等症状;上述中药与呋喃坦啶、利福平、阿司匹林、头孢菌素、吲哚美辛等合用,可增强这些西药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引起肾毒性。含碱性成分的中药不宜与奎尼丁合用,因为其可碱化尿液,促进肾脏对奎尼丁的重吸收,导致奎尼丁中毒。此外,中西药合用还可通过调控外排型转运体(如P-gp)的表达影响排泄过程,从而增强相互作用的毒性。例如,银杏叶与抗癌药物伊立替康合用时,银杏叶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可抑制大鼠肝脏中P-gp,减少伊立替康的肝脏排泄,导致相关毒性作用的发生。
(二)中西药合用引起药效学变化
中西药相互作用可使效应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改变,表现为在同一受体部位或生理系统上作用的相加或协同,导致原有的毒性被增强或产生新的毒性作用。
1.基于心脏的中西药合用导致毒性增强 麻黄碱可兴奋心肌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等)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否则会使后者的效应作用增强,易引起心脏毒性;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也不宜与含蟾酥的中成药(如六神丸)合用,因为蟾酥具有与洋地黄相似的强心作用,合用易引起洋地黄中毒;具有利尿作用的中药会使机体内K+过多流失,加大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的毒性作用,因此两者不宜合用。
2.基于肾脏的中西药合用导致毒性增强 富含钾的中药(如青蒿)或煎剂(如柴朴汤)与保钾利尿药(如安体舒通)合用,可致高钾血症的发生。相反,氢氯噻嗪不能与甘草同用,因为甘草的水钠潴留作用,可减弱氢氯噻嗪的利尿效果。同时,甘草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促进K+的排泄,使血钾浓度下降。因此,甘草与氢氯噻嗪合用易引起低钾血症。
3.基于血液系统的中西药合用导致毒性增强 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银杏叶中的银杏内酯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因此,银杏叶制剂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否则会导致血小板功能被过度抑制,诱发颅内出血等。
中西药盲目合用,不仅会引起中药、西药或两者联用的治疗效果降低,更严重的还会导致毒性作用的增加,甚至死亡。中西药合理联用,应建立在临床与药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这样才能更好地预见或早期发现毒性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