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一)毒性成分
青蒿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均为青蒿素、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等。
图8-20 青蒿部分毒性成分
(1)青蒿素(CAS NO.:63968-64-9);(2)青蒿琥酯(CAS NO.:88495-63-0);(3)二氢青蒿素(CAS NO.:71939-50-9)
(二)毒性作用与机制
1.毒性作用
神经系统:青蒿素的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颤。其病理特点为神经元染色质溶解、坏死,细胞体肿胀、核固缩、胞浆空泡化等。主要损伤脑干、前庭系统和听觉系统。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对神经元细胞而非神经胶质细胞有毒性损伤。然而,临床上儿童应用低剂量的青蒿琥酯未见神经毒性。青蒿琥酯神经毒性可能具有与年龄相关的特点。
血液系统:青蒿素类药物能导致网织红细胞下降,以及抑制T细胞的免疫作用。
心血管系统: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与转氨酶升高,提示其具有心脏毒性与肝毒性。
急性毒性:小鼠和大鼠ig青蒿素水混悬液的LD 50分别为4 228 mg/kg及5 576 mg/kg,im青蒿素油混悬液的LD 50分别为3 840 mg/kg及2 571 mg/kg。小鼠给予青蒿甲醚油剂的LD 50分别为263 mg/kg(im)、391 mg/kg(sc)、977 mg/kg(ig)。小鼠给予青蒿琥酯钠的LD 50分别为520 mg/kg(iv)、475 mg/kg(im)。大鼠sc青蒿琥酯钠的LD 50为438 mg/kg。
慢性毒性:犬iv青蒿琥酯90 mg/kg,1次/d,连续14 d后全部死亡。而犬每天iv 11.25 mg/kg青蒿琥酯则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特殊毒性:青蒿琥酯对雄性大鼠的生殖功能无影响。雌性大鼠在孕中期给药,出现明显胚胎毒性。其剂量非常小即可引起胚胎毒性。其最大无作用剂量为0.41 mg/kg(sc)。当剂量为0.54 mg/kg(sc)时,在母鼠无损害的情况下,仍出现32.8%的吸收胎。此说明胚胎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母鼠。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发育同样有抑制作用,4 mg/L的青蒿琥酯即能影响卵黄囊循环。遗传毒性方面,青蒿琥酯能导致人淋巴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微核试验阳性。
2.毒理机制 青蒿素化学结构中的内过氧桥能被还原型血红素或亚铁激活,形成具有细胞毒性的碳中心自由基。其产生的ROS导致胞浆流动,提高氧化应激水平和内质网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周期,直接或间接损伤DNA,进而导致DNA断裂。其中,胚胎毒性可能与其抑制胚胎造血功能有关。神经毒性可能与青蒿素产生的自由基细胞毒作用有关。
(三)毒代动力学
青蒿素的体内过程特点是吸收快、分布广、代谢和排泄快、无蓄积性。小鼠灌胃青蒿素后,其在体内以肾脏和肝脏分布最多,其他器官分布量的顺序为:心>肺>脾>肌肉>骨骼>脑。青蒿素静脉注射后30 min,血中大部分青蒿素被代谢。大鼠肌内注射青蒿素后0.5 h即有显著吸收,1~8 h达到高峰,以肝、脑、骨、血液含量最高。犬口服青蒿琥酯片剂后,体内药物为一室模型,20 mg/kg及40 mg/kg青蒿琥酯的t 1/2分别为38.74 min、25.93 min,t max分别为80.28 min、86.64 min。人口服青蒿琥酯时为一室模型,静脉注射时则为二室模型,t 1/2分别为41.35 min和33.96 min。青蒿琥酯在人体主要代谢为二氢青蒿素,而后进行消除。疟疾患者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给药青蒿琥酯后的t max分别为null、7.2~12 min、30~65 min、35~60 min,t 1/2分别为1.5~11.5 min、30~41 min、21.6~32.4 min、54 min;二氢青蒿素的t max分别为7~9 min、35~45 min、50~96 min、68~120 min,t 1/2分别为20.4~59 min、52.7~64 min、38.4~78.6 min、78~108 min。
(四)毒性作用的预防
1.病症禁忌 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
2.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3.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煎服,6~12 g,宜后下;或鲜用绞汁服。
(五)中毒救治
西医救治:停药。口服或肌内注射马来酸氯苯那敏、非索非那定等对症治疗。
中医救治:甘草30 g,绿豆60 g,金银花15 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