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

一、语料的选择

二、语料的分析

1.确认有效例证

2.剥离口语成分

3.分析统计数据

4.重视典型语料

三、语料使用举例:关于系词“是”何时发展成熟的讨论

甲、王梵志诗

乙、游仙窟

丙、敦煌本六祖坛经

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 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

一、基本词汇稳固性的表现

1.寿命长

2.变化慢

3.借用难

二、基本词汇具有稳固性的原因

1.易知性

2.封闭性

三、从稳固性看基本词新旧更替的动因

论词的“误解误用义”

现代汉语“语体词汇”刍论

引 言

一、什么是“语体词汇”

二、如何研究“语体词汇”

三、“语体词汇”研究举例:现代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有词汇及其来源

1.繁忙

2.阅读

3.聆听

4.欲想

四、余论

时代呼唤在线《汉语大词典》

一、辞书电子化和网络化是辞书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何谓“在线辞书”

三、初步设想

1.成立常设机构

2.建立相关制度

太田辰夫的汉语史研究在中国

引言

一、成就与影响

1.问题

2.材料

3.论断

4.方法

5.学养

二、吸收与发展

1.吸收

2.发展

3.补正

三、结语

文学的功底 语言学的眼光——研治汉语词汇史的一点心得*

一、语文学的功底

二、语言学的眼光

1.研究对象

2.研究旨趣

3.研究方法

说“日”“月”*

一、日

(一)“日头”系

(二)“太阳”系

二、月

1.月光

2.月明

3.“月亮”的产生时代及其结构

4.“月亮”的源生地及其扩散

三、比较

(一)同

(二)异

说“鸟”*

一、现状

(一)“鸟”的两音两义

(二)“鸟”的异称

(三)避讳的结果

二、历史

(一)词汇替换

(二)读作泥母的来源

三、讨论

(一)为什么上古、中古时期“鸟”字不需避讳?

(二)为什么有些方言里“鸟”不需避讳?

(三)“鸟”字避讳的结果为什么改音和词汇替换并存?

四、结语

说“脖子”

一 历时演变

1.“颈”的本义

2.“颈”取代“领”的时间

3.“颈”和“项”的关系

4.〈脖〉的来源

5.〈脖〉的扩散过程及替换“颈/项”的时间

二 共时分布

三 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关系

汉语“肚子”义词的历史与现状①*

【音】

【形】

【义】

【词性】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历时演变】

【方言差异】

【小结】

汉语“闻/嗅”义词的现状与历史*

引言

1.现状

1.1 闻

1.2 嗅1-a

1.3 嗅2-a

1.4 嗅1-b和嗅2-b

1.5 鼻

1.6 喷

1.7 听

1.8 嗍

1.9 □tʰ-阴上

2. 历史

2.1 嗅(臭、齅)

2.2 闻

2.3 鼻

2.4 听

2.5 喷、嗍

2.6 歆

3. 共时分布的历史解释

3.1 “嗅1香仲切”和“嗅2许救切”的先后

3.2 “鼻”和“嗅2-a”的先后

3.3 “闻”和“嗅”的先后

3.4 “喷”和“听”

3.5 本章的小结

4. 余论

“树”字札记二则

前言

一、从“树枝”一词看《管子·轻重篇》的成书年代

二、关于《楚辞·远游》的“桂树”

三、结 论

说“住”的“站立”义

《百喻经》与《世说新语》 词汇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两书词汇之同

三、两书词汇之异

(一)特用词

(二)同词异义

(三)同义异词

四、结语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 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

(一)“老朴”中沿用的元代词汇

1.身己

2.病疾

3.年时

4.那的

(二)“老朴”与《训世》的方言差异

1.些个—些儿

2.立地(的)、立—站(

3.咱(每/们);俺

汉语中的十组表量形容词

一、特点

1.有标记与无标记

2.词化程度

3.语序

二、时地差异

1.多—少

2.大—小

3.长—短

4.高—矮/低/下

5.宽—窄

6.深—浅

7.厚—薄

8.粗—细

9.轻—重

10.远—近

三、类型学比较

《触詟说赵太后》三本异文之比较

有关《临济录》语言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临济录》语言的性质

二、关于《临济录》文本的校勘

1.吃棒—被打

2.与么—恁么

3.勿—没

4.滟—

三、关于《临济录》词语的解释

1.人事

2.装腰

3.傍家

4.揞黑豆

5.屡生

6.约

7.话度

8.屙屎送尿

四、关于《临济录》的断句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刊刻于南宋的文献学证据及相关问题

《型世言》语言成分分析

一、《型世言》的语言成分

1.明末白话通语

2.吴语

3.北方话

4.文言

二、《型世言》语言成分的分析

《高丽史》和《李朝实录》 中的汉语研究资料

一、白话资料

1.《高丽史·恭愍王世家》“壬子二十一年”(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

2.同上:

3.又“癸丑二十二年”(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

4.又《辛禑列传》“十一年”(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

5.又“十三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

6.《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

二、有关汉语教学的资料

1.关于明清时期“官话”的记载

2.关于学习汉语的记载

三、其他有关汉语汉字的资料

《重刊老乞大》对《老乞大新释》 的修改及其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二、《重刊》对《新释》的修改

1.删改《新释》中过于口语化或啰唆的表达

2.改用新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三、修改原因试析

1.反映了语言的某些变化

2.随意性

四、余论

会话书“《骑着一匹》系列”研究*

一、文本简介

二、研究价值

(一)文字

(二)语音

(三)词汇

(四)语法

三、余论

释先秦文献中的“先子”——附论“先君子”*

“雌黄治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纠正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的一处疏失

《王梵志诗》“心下较些子”的解释问题*

《朝野佥载》“侯思止”条解读*

近代汉语中的“~老”系列词*

一、“~老”系列词总貌

二、“老”的性质

三、释义辨正

1.训老

2.孤老(姑老)

3.顶老(鼎老)

四、余论

1.确认词条

2.考辨词义

3.阐明理据

“把似/把如”的词义与理据

一、“把似/把如”的词义

①当作;比作

②假如

③即使;就算

④与其

⑤不如;何如

二、“把似/把如”的理据

三、余论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