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

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 *

汪维辉 胡 波

摘 要 正确使用语料是进行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的前提。语料使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语料的选择,基本要求是口语性和可靠性;二是语料的分析,包含确认有效例证、剥离口语成分、分析统计数据和重视典型语料四个方面。文章就这些问题发表了看法,并提出了“以典型赅非典型”和“以前期赅后期”两条原则。通过对唐代一些典型语料的考察,文章认为至晚到中唐时期“不是”已经在口语中基本取代了“非”,系词“是”已经发展成熟。

关键词 语料选择 语料分析 典型语料 以典型赅非典型 以前期赅后期 系词“是”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11BYY062)的阶段性成果。最初的稿子曾在2012年4月6日晚上举行的同人学术沙龙上讨论,修改时吸收了大家的意见;友生真大成博士特地从京都大学发来邮件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材料。文章初稿在第八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4.22.—24. 湖南师范大学)上报告过,修改后的主要内容曾先后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及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2012.12.21.—23.杭州)上做过演讲,得到多位师友的鼓励和指教,特别是鲁国尧先生提供了具体意见和冯友兰先生的有关论述。《中国语文》编辑部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很中肯的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正确使用语料是进行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的前提。语料使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语料的选择,二是语料的分析。[1]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下面分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