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避讳的结果
2025年10月14日
(三)避讳的结果
“鸟”字《广韵·筱韵》“都了切”[7],今天作为专用音,读作diǎo[8],符合音变规律;通用音读作niǎo,则是出于避讳改音。大概是因为形状相似,“鸟”被用作男性生殖器的代称,[9]后来人们专门为这个专用义造了一个形声字—“屌”,又可省作“”,或径写作“吊/弔”,[10]历史上也有借用同音字“
”来书写的(详下)。一些方言区不说“鸟”,而用其他词代替,也是出于避讳。
在汉语中,一个词如果由于避讳的原因不能说,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同义词替换。比如:邦—国、启—开、世—代(以上为避皇帝名讳),卵—蛋(避亵词),等等。
(2)别的同音词改变读音,为它让道。比如:笔(屄),松(㞞),操、糙(肏),[11]徙(死),等等。又如据平山久雄先生(1995/2005)研究,“昆”由gūn改读成kūn,是为了避同音字“裈”。
(3)本身改音也是一途,不过比较少见。“入”是一个,山西方言的“透”也是一个,[12]它们都跟“鸟”的情况一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两个读音。平山久雄先生(1992)举了二十多个例子,除了“鸟”以外,大概只有第12例即山西平遥方言“埋”的声母由[m-]改读成[p-](为了避免联想到“埋葬”)[13]属于此类。
以上(2)(3)都属于“避讳改音”,但又有他词改音和自我改音之别。
“鸟”的情况最为复杂,既有自我改音,也有词汇替换。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