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汇替换

(一)词汇替换

但是,唐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据目前所知,“鸟”用作詈词可以上推至唐代,最早论及这个问题的当推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鸟”条云:

骂人的话,读入端纽,和《水浒传》里的“鸟人”、“鸟男女”的“鸟”相同。

燕子赋:“燕子被打,可笑尸骸:头不能举,眼不能开。夫妻相对,气咽声哀。‘不曾触犯豹尾,缘没横罹鸟灾?’”[18]这是燕子气愤的话,说自己没有触犯皇帝的仪仗,为什么要遭受这种倒霉的灾祸呢!并不是因为被雀儿所打而称为鸟灾。雀儿和燕子是同类,燕子自视是“人”而不是鸟,也不会用“鸟”来指雀儿而称为“鸟灾”的。《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三,李秀兰条引《中兴间气集》[19]:“秀兰尝与诸贤会乌程县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疾,谓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山气”谐疝气。这是刘、李借陶诗[20]作猥亵语相嘲谑,可见唐人已用“鸟”如“鸟男女”的“鸟”。(303—304页)[21]

此后也有多位学者论证过这一点,但证据不出蒋先生所引的两条。[22]宋代以后例子稍多,学者们多有引述,这里不再详举。此外,《汉语大字典》“”字条云:“②男性生殖器。《通志·六书略一》:‘,男子阴。’”[23]说明宋代已有借同音字“”来记录“鸟”的专用义的。

可见,大概从唐代起,口语中说“鸟”(端母)就不大方便了。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个需要避讳的亵词和詈词,于是就有了一些替代形式,主要有“雀(儿)”和“虫蚁”等。下面分别讨论。

1.雀(儿)

《文选·宋玉〈高唐赋〉》:“众雀嗷嗷,雌雄相失。”李善注:“雀,鸟之通称。”这条唐人的注解颇堪注意,说明其时“雀”已可用作鸟类的通称。

下面我们挑几部书来做一个抽样调查:

(1)《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平话上》(部分)

此书讲述周太祖郭威发迹的故事,有一段说道:

年至十一岁,武安令郭威去看守晒谷,怕有飞禽来吃谷粟时,驱逐使去。无奈那雀儿成群结队价来偷吃谷粟,才赶得东边的去,又向西边来吃。无计奈何,郭威做成竹弹弓一张,拾取小石块子做弹子,待那飞禽来偷谷时分,便弯起这弓,放取弹子,打这禽雀。却不曾弹得雀儿,不当不对,把那邻家顾瑞的孩儿顾驴儿太阳穴上打了一弹。弹到处,只见顾驴儿瞥倒在地气绝。被那地分捉将郭威去,解赴黎阳县里打着官司。离不得委官亲到地头,集邻验视顾驴儿尸首,除太阳穴一痕致命外,余无伤痕。取了郭威招伏,解赴潞州府衙去听候结断。那潞州刺史坐厅,将郭威管押立于厅下。刺史一觑,却是孩儿每打杀了孩儿,把笔就解状上判:送法司拟呈。那法司检拟郭威弹雀误中顾驴儿额上,系是误伤杀人,情理可恕;况兼年未成丁,难以加刑,拟将郭威量情决臀杖二十,配五百里,贷死。呈奉刺史台判:推拟照断,免配外州,将颊上刺个雀儿,教记取所犯事头也。司吏读示案卷,杖直等人将郭威依条断决,决讫唤针笔匠就面颊左边刺个雀儿。[24]刺讫,当厅疏放。

此书通篇只用“雀(儿)”或“飞禽”“禽雀”,未见一例“鸟”,应该是宋元时期北方口语的真实反映。

(2)《训世评话》

此书编成于1473年,是一部故事体的汉语教科书,全书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编了65则故事,语言带有明显的江淮官话色彩。编者李边是朝鲜王朝司译院都提调辅国崇禄大夫领中枢府事。全书“雀”在文言部分和白话部分均有出现,“鸟”则只出现在两篇故事的文言部分,其中一例为“乌鸟猛兽,驯扰其傍”(6文),另一例如下:

唐末天下大乱,贼兵四起,百姓不得力农,四海饥荒,人民畜产殆死无余。又值冬日,雪深四五尺,禽兽亦皆饿死。有一野鸟,饥甚,飞集田头。见鼠往来田间,鸟以为鼠藏米谷,进前请米。鼠即借米。鸟得米而归,饱腹终日,飞啼自在之际,又有一饥乌,见野鸟饱腹快乐,默计以为鸟得米而食,低声问曰:“小弟,汝何处得米,近日如此飞啼自乐欤?”野鸟直告借米之处,乌云:“大兄怜我饥馑,率我偕归借米之家,如何?”鸟应诺。偕诣其处。田鼠见鸟之归,问曰:“汝何故来欤?”鸟曰:“此乌大兄饥饿,因我乞米来耳。”鼠一见乌之憎态,心不悦,反曰:“我之积米,曾已散尽。”即走入穴,良久不出。鸟闻其言惭愧,与乌言曰:“汝在此,见鼠之出。”鸟即飞还。乌忿忿不已,独立穴前,待鼠之出,谋欲害之。鼠以为乌曾飞去矣,走出穴外。乌击啄鼠之头脑,鼠须臾而毙。乌即飞去,告鸟曰:“我啄杀鼠矣。”鸟闻其言,痛甚哀鸣,飞至鼠死之地,鼠死已在沟中矣。鸟悲鸣彷徨不去。此乃借米不均之患也。(32文)

白话部分翻译为:

唐末天下乱了,四下里贼兵横行,百姓每不得耕种,天下饥荒,饿死的人马头口且不说,冬月天连日下雪四五尺高,飞禽走兽也都饿死。有一个野雀儿饿的昏了,飞到那田头谷梃里头坐的时节,有一个田鼠频频的来往。这野雀心里计较:“他好歹有趱积米粮。”就到根前去,要借些粮。田鼠说:“有粮借馈你。”野雀借得粮去,吃的饱了,早起晚夕噪鸣快活。老鸦却见野雀吃饱快活,料磨者说:“这野雀必定讨粮米吃。”就低声哀问:“兄弟你那里去讨些米粮吃,这几日那般噪鸣欢乐?”野雀儿老实说了借粮的意思。老鸦说道:“雀大哥,可怜见带我去借者米粮。”野雀儿便引他去见那田鼠。田鼠对野雀说:“雀兄弟,你来何故?”野雀回说:“我这老鸦大哥无有吃食,教我引来借些米谷吃。”这田鼠一见老鸦生的形容狠歹,心里嫌他,说:“我有多少粮米么,这两日都散了。”这般说,就走入窟陇里,一向不肯出来。野雀儿听他说害羞,教这老鸦看一看他,便飞去了。老鸦恼的当不得,独自在窟陇前面,等出来要害他。田鼠只想老鸦已自去了,忽然走出来,三不知被那老鸦把头脑上啄破就死了。老鸦飞去,对野雀说:“啄杀田鼠来了。”野雀听得这话,悲鸣哀痛,飞到田鼠死处,见了田鼠被杀,颩在田沟里。这野雀凄惶哀鸣,彷徨不去。这是借粮不均,逢这灾害。(32白)

“鸟”一律改成了“雀(儿)”,说明在李边习得的口语中鸟类的通称是“雀(儿)”。

(3)《朴通事谚解》(1480—1483年)

此书中“雀”4见(另有1例“孔雀”未计),未见“鸟”字:

后面北斗七星板儿做的好,那雀舌儿[25]牢壮便好。

墙上一块土,吊下来礼拜。 这个是雀儿。

每日家寻空便拿雀儿,把瓦来都躧破了。

这应该是明代前期北方官话的真实反映。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对话:“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六十五回)“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得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六十七回)“夯雀儿先飞”就是“笨鸟先飞”(“夯”即“笨”字)。这都是口语中说“雀儿”的真实反映。

这些北方文献中“鸟”说成“雀(儿)”,跟今天官话区许多地方的情形是一脉相承的。

2.虫蚁(虫鹥)

许政扬(1984)说:“今开封地区方言,谓禽鸟为‘虫蚁’。此词亦见于宋元戏曲、话本中。”(63页)

“虫蚁”一词大约始见于东汉,起初当是指昆虫、蚂蚁之类,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凡蜂蝇虫蚁等,多集食上,食之致醘。”此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沿用,例子颇多。后来可以泛指一切动物,正如许政扬(1984)所说:“所有一切古昔目为‘虫’的,不论飞禽走兽,昆虫鳞介,无不可称‘虫蚁’。”(68页)例如《五灯会元·保福清豁禅师》:“未几,谓门人曰:‘吾灭后将遗骸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言讫入湖头山,坐盘石,俨然长往。门人禀遗命,延留七日,竟无虫蚁之所侵食,遂就阇维,散于林野。”这是泛指鸟兽等动物。元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第三折:“(柳毅笑云)钱塘君差了也。你在洪波中扬鳍鼓鬣,掀风作浪,尽由得你。今日身被衣冠,酒筵之上,却使不得你那虫蚁性儿。”这是指蛟龙。更多的例子可参看许政扬(1984)。但在宋元以来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献中则常专指鸟类,如: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虫蚁儿里多情的,莺儿第一。”凌景埏校注:“指小的鸟雀和虫,也写作‘虫鹥’。”按:此“虫蚁儿”当义同“鸟儿”,凌释恐未确。

《喻世明言》卷三十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见是小的跳将来,赵正道:‘小哥,与你五文钱,你看那卖酸馅王公头巾上一堆虫蚁屎,你去说与他,不要道我说。’那小的真个去说道:‘王公,你看头巾上。’王秀除下头巾来,只道是虫蚁屎,入去茶坊里揩抹了。走出来,架子上看时,不见了那金丝罐。”“王秀道:‘师父,我今朝呕气。方才挑那架子出来,一个人买酸馅,脱一钱在地下。我去拾那一钱,不知甚虫蚁屙在我头巾上。我入茶坊去揩头巾出来,不见了金丝罐,一日好闷!’”

《喻世明言》卷二十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有个客人,时常要买虫蚁。”“偶然打从御用监禽鸟房门前经过,那沈昱心中是爱虫蚁的,意欲进去一看,因门上用了十数个钱,得放进去闲看。只听得一个画眉十分叫得巧好,仔细看时,正是儿子不见的画眉。那画眉见了沈昱眼熟,越发叫得好听,又叫又跳,将头颠沈昱数次。”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原来行者在他耳根后,句句儿听着哩;忍不住飞将起来,又琢弄他一琢弄。又摇身一变,变作个啄木虫儿。……这虫鹥不大不小的,上秤称,只有二三两重,红铜嘴,黑铁脚,刷刷的一翅飞下来。”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四回:“妇人道:‘贼短命,你是城楼上雀儿,好耐惊耐怕的虫蚁儿!’”

以上例子中的“虫蚁(虫鹥)”明显都是指{鸟}。

《水浒传》第六十回:“(燕青)更且一身本事,无人比得,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虫蚁。”许政扬云:“此言射猎,岂有不取狐兔,只逐雉雁之理?这里所谓‘虫蚁’,其意也为兼概飞走两者无疑。”维辉按:从上下文的“落生”“箭到物落”等语来看,这个“虫蚁”当专指鸟类而非泛指飞禽走兽。《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却说燕青为无下饭,拿了弩子去近边处寻几个虫蚁吃。”“虫蚁”义同。

许政扬(1984)说:“又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卖’条、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均载‘虫蚁笼’,《旧事》又著‘虫蚁食’,此或鸟笼与鸟食。”(63页)所释甚是。顺便一提,在《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里,对话中的“鸟”字几乎都是用作骂人话。

可见至晚元明以后“虫蚁”其实就成了“鸟”的别称,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部分官话方言中。《汉语大词典》“虫蚁”条第二个义项为“对禽鸟等小动物的通称”,恐未确。

现代方言中所见的其他鸟类通称“、鸦儿、鸦鸟、飞禽”等,有些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偶见用例,略举如次。

(chén):《汉语大字典》“”字条:小鸟。《字汇·鸟部》:“,小鸟。”元王元鼎《河西后庭花》:“泥中刺绵里针,黑头虫黄口。”元刘庭信《寨儿令·戒嫖荡》:“学调雏黄口,初出帐小哥,怎当他风月担儿沉。”(缩印本,4635页)

鸦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鬼子母国处第九》:“又过一山,山岭崔嵬,人行不到,鸦鸟不飞,未知此中是何所在。”又《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前去之间,忽见石壁高芩万丈,又见一石盘,阔四五里地,又有两池,方广数十里,弥弥万丈,鸦鸟不飞。”比较同书《入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佛住鸡足山中,此处望见,西上有一座名山,灵异光明,人所不至,鸟不能飞。”[26]“鸦鸟”显然跟“鸟”同义,是用作鸟类的统称。明哈铭《正统临戎录》:“一日,铭与袁彬及达子也先帖木儿等同在爷爷前奏说:‘吃金一心愿忠朝廷。若驾有好歹时,铭等务要奉金身归朝廷。如铭等有好歹时,亦愿爷爷深埋着,不要触污天地,使鸦鸟残吃。’”[27]

飞禽:《通制条格》卷二十七“禁捕秃鹙”:“奉圣旨:您行文书,这飞禽行休打捕者。好生禁了者。钦此。”《西游记》中“飞禽”多见,如第六回:“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

“飞飞儿”则未见文献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