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汉语的记载

2.关于学习汉语的记载

林东锡先生的《朝鲜译学考》对此有详尽系统的考述,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即为《李朝实录》,这里不详述,仅分类列举若干资料,以见当日朝鲜人学习汉语之种种情状。

(1)有关汉语教育政策方面的。如:

司译院提调偰长寿等上书言:“臣等窃闻,治国以人才为本,而人才以教养为先。故学校之设,乃为政之要也。我国家世事中国,言语文字,不可不习。是以殿下肇国之初,特设本院,置禄官及教官,教授生徒,俾习中国言语音训、文字体式,上以尽事大之诚,下以期易俗之效。臣等今将拟议到习业、考试等项合行事务,开写于后。一,额设教授三员,内汉文二员,蒙古一员,优给禄俸。生徒额数,分肄习业,考其勤慢,以凭赏罚,并及教授之官。一,习业生徒,鲜有自愿来者。令在京五部及各道界首府州,择良家子弟十五岁以下天资明敏者,岁贡一人。一,每三年一次考试,勿论是无本院生徒,七品以下人,但能通晓四书、《小学》、吏文、汉、蒙语者,俱得赴试。习汉语者,以四书、《小学》、吏文、汉语皆通者为第一科,与正七品出身;通四书之半及《小学》、汉语者为第二科,与正八品出身。止通《小学》、汉语者为第三科,与正九品出身。……汉语第一科一人,第二科三人,第三科八人;蒙语第一科一人,第二科二人。通取一十五人,以为定额。若无堪中第一科者,只取第二科三科,又无堪中第二科者,只取第三科,不拘定数。一,每年都目各望,并录三人,以汉语精通者为头。虽差年、到数多余,亦不许录于语音精通人员之上,若三人俱通者,听以差年、到数为头。一,(隷)〔肄〕业三年,不能通晓汉、蒙语者,斥遣充军。一,考试中选者,人给红牌一通,上写“司译院敬奉王旨,某人可赐通事第几科几人出身者。年月”,上行使本院印信,提调以下具衔署名。”下都评议使司,拟议施行。(太祖6卷,3年[1394 甲戌/明洪武27年]11月 19日)

这是李朝开国第三年,司译院提调(负责汉语教学的行政长官)偰长寿等的上书,为汉语教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得以施行,为鲜初的汉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礼曹据司译院牒启:“在前四孟朔取才,依三馆例,以四书、《诗》、《书》、《古今通略》、《小学》、《孝经》、前、后《汉》、《鲁斋大学》、《老乞大》、《朴通事》,周而复始,临文讲试。去庚子年,并令背诵。然因赴京护送押送无时,使臣馆通事或累朔出使,读习无暇,且各年壮,未易背诵。请《小学》、《老乞大》、《朴通事》等书,为四孟朔背诵,其余诸书,依前例临文试讲。且译学之任,言语为大,并试之。”从之。(世宗33卷,8年(1426 丙午/明宣德1年)8月16日)

又奏曰:臣窃照小邦僻在海外,文学未精,兼又吏文、汉音不得通晓,非但人才未易成就,有碍事大之意。臣谨按,自汉、唐至宋、元朝代,新罗、高丽皆遣子弟入学肄业。其后汉人韩昉、李原弼、洪楫、偰长寿等相继出来,训诲子弟。上项等人俱已沦没,如今传习无由。汉、吏之文理会者鲜少,每遇事大文书,未谙体例,且又朝廷使臣到国,应对语言恐致差误,深为未便。伏望圣慈照依历代旧例,许令本国子弟入学肄业,兼习汉、吏之文相应。未敢擅便,为此谨具奏闻。(世祖20卷,6年[1460庚辰/明天顺4年]5月11日)

礼曹据司译院呈启汉学劝励条件:“一,院禄官前衔权知三学生徒,共二百余人,所处间阁甚小,今又别选讲肄官、汉学生徒等二十人,仍聚本院,无有居止之处,令缮工监别营一厅。一,院实役奴婢,不过二十口,数多学官生徒,供给使唤不敷。居京中及京畿奴婢二百口加定,以便供给。一,院训导官等,俱以前衔,每日艰苦仕官,非但无劝励之方,或生怠心,教训陵夷,以时行兼差教授训导之职。一,院前衔权知,每日不分晴雨,(褧)〔聚〕会习业,积有年纪,今已通经书稍成才者颇多,然无褒贬之典,更不尽力。每日讲其经书,反(翻)译汉语,明白置簿,当其岁抄(杪),考其分数,为头二人,勿论东西班,别例升转,劝进见效。一,汉、蒙、倭三学生,俱系外方接居,裹粮为难,汉学七十人、蒙、倭学各十五人,每日一时供给劝励。其中欲避军役,求属后托,故出入一年之内,除时享忌日,以他事满百日者充军,即选年少子弟充补。一,本院专尚汉音,近者取才除授之人,才受禄俸,未满半年,多以外官交差,常说乡谈,如说汉语者,反以欺之。自今以后,毋差外官,俾专汉音。一,《直解小学》、《老乞大》、《朴通事》等杂语,悉皆汉语根本,但读经书,穷其义理,全不诵习,自今以后,经书、《通鉴》诸书,不必义理穷问,但式(试?)音训正伪(讹?),大义解说,随例给分。其《直解小学》,分为四孟朔,《朴通事》,分为春秋两等,《老乞大》,分为秋冬两等,每当四孟朔取才时,一书皆诵者,方试他书,《小学》背诵者,倍数给分。其中年四十已过,不愿背诵者,许令临讲,其熟读者,只给粗通分数,不能熟读者,勿试他书。如《鲁斋大学》、《成斋孝经》、前、后《汉》等不紧之书,不许并试。一,院前衔权知等,每当孟朔取才,一依典医监例,孟朔以前实仕满五十日者,许令取才,蒙、倭学亦同。”启从之。(世宗63卷,16年[1434甲寅/明宣德9年]2月25日)

这则资料记录了世宗大王时代奖励汉学的具体措施。

司译院都提调申概等启:“国家深虑事大礼重,务崇华语,劝课之方,至为详密。然能通华语者罕少,虽或有通者,音亦未纯,每当中国来使,御前传语,尤难其人。今观业译者习华语至十年之久,而不及奉使中国数月往来之熟。此无他,于中国则凡所闻所言,无非华语,而耳濡目染;在本国之时,入本院则不得已而习汉音,若常时则令用乡语,一日之内,汉语之于乡语,不能十分之一也。此正孟子所谓“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不可得”者也。自今本院禄官、前衔权知、生徒、讲肄官、汉学生等,每至院中,一禁乡语。上而师长僚官相与应对,下而权知生徒招呼应诺,一用汉语,大而公事议论,小而饮食起居,一用汉语,令常仕提调考察勤怠,记之于籍。用乡语者,初犯附过;再犯囚次知一名,三犯二名,四犯三名,五犯以上,移关刑曹论罪,禄官罢职,仍一年不叙,前衔权知,一年不许取才,生徒随其所犯,辄行棰楚。其余蒙、倭、女真学徒,亦依此例施行。”下礼曹议之。礼曹启:“可依提调所启。”从之。(世宗95卷,24年[1442壬戌/明正统7年]2月 14日)

这些强制学生说汉语、不能说“乡语”(朝鲜语)的做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外语强化训练营,惩罚措施不可谓不严厉。

议政府据礼曹呈启:“国家能通汉语者少,实为可虑。择讲肄官及生徒年少聪敏者,号称义州迎送官,至辽东留止之时,或质问经书,或传习语音。仍给麻布十匹、人蔘五斤,以资其行。”从之。(世宗74卷,18年[1436丙辰/明正统1年]8月15日)

尹殷辅议:“……国家每于科举之后,文臣年少聪敏者,选属承文院,令习汉语、吏文,其有将来者,称为质正官,每行赴京,即古金坵献议之意也。只缘近来文臣,虽有性近者,亦不肯学习,故鲜能晓解华语者。文官中但有朱良佑耳,良佑请于赴京之行,频数入送,与华人语言,以质所学。又择年少有将来者,另加教诲,使之勤习汉语,有时入送宜当。第念凡干技艺,未有不待劝奖而成就者,吏文、汉语,或庭试,或殿讲,特行赏格,以示崇奖之意,使自激劝何如?”洪彦弼议:“……译官例皆无识,只解买卖等事。华使语言,则多出于文字,译官所传,仅得其绪余,而意之所在,则决不能通。文官少习汉语,终可能传语者,间送赴京之行,上教允当。”尹仁镜议:“……国家择年少文臣,使之习汉语,谓之质正录,赴京每行次,称质正官入送,法已在矣,只举行而已。”(中宗102卷,39年[1544甲辰/明嘉靖23年]4月2日)

以上两条材料提到了学习汉语的一种有效途径,即利用出使中国的机会让汉语教习和学生直接向中国人讨教质正。

礼曹启:“义州,朝廷使臣往来之所,而无训导译语之法,通译语者甚少。请依平壤府例,置译学训导,聚本州岛及邻近各官自愿生徒,教以汉文汉语,择其成材者,量授平壤土官。”从之。(世宗42卷,10年[1428戊申/明宣德3年]12月9日)

御经筵,谓左副代言郑苯曰:“吏文汉语,国家所重。往者许令通事等买卖于中国,利于己者甚多,故虽一岁再往,皆不辞避。今也痛禁贸易,每当赴京,监察纠察。且近日太平馆买卖禁物,并以通事知情而罪之,因此司译院生徒皆懒学。金时遇为司译院提调,严加纠察,使生徒勤业。时遇既死,元闵生有疾,不能纠察,予甚轸虑。吏文习读,则李兢专掌其事,但司译院无常坐提调,令吏曹议荐。”(世宗59卷,15年[1433癸丑/明宣德8年]1月18日)

这是世宗大王要求举荐优秀的司译院提调以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2)有关师资和教材方面的。如:

议政府状启:“据咸吉道都节制使李世衡:‘捉解到被掳男子一名李相,问系辽东铁岭卫军人。于正统二年九月日,被脱轮卫野人虏掠,辗转卖讫为奴,到来边境,今次被捉前来。’得此,窃照:本国僻在东陲,语音与中国殊异,必资通译,乃能传命。在先元朝之季,汉南人韩昉、李原弼等辈,避地出来,训诲生徒,谨备事大之任。其后本人相继沦没,无有教训之者,汉音传习,渐致差讹,虑恐傥有宣谕圣旨,难以晓解,朝廷使臣到国,应对言语理会者小(少),深为未便。幸今李相粗识文字,汉音纯正,拟合存留,传习相应。”臣据此参详,所有李相上国军丁,理宜奏达存留,质正音训。为此谨具奏闻。”(世宗94卷,23年[1441辛酉/明正统6年]10月22日)

这里说籍隶辽东铁岭卫的军人李相“汉音纯正”,要向其“质正音训”。实则李相的汉音未必“纯正”[46],只是可以教授汉语的教师匮乏,聊胜于无而已。

先是,命迎接都监郞厅房贵和从头目葛贵校正《老乞大》、《朴通事》。至是又欲质《直解小学》,贵曰:“头目金广妬我,疑副使听谗,故我欲先还,恐难雠校。若使人谢改正《朴通事》、《老乞大》之意,以回副使之心,则我亦保全矣。”(成宗158卷,14年[1483癸卯/明成化19年]9月20日)

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板本,读者传写诵习,请令铸字所印出。”从之。(世宗20卷,5年[1423癸卯/明永乐21年]6月23日)

礼曹启:“讲习汉训,事大先务,但书册稀小(少),学者未易得观。请姑将《朴通事》、《老乞大》各一件分送黄海、江原两道,刊板送于校书馆,印行广布。”从之。(世祖11卷,4年[1458戊寅/明天顺2年]1月19日)

礼曹启:“通汉语二人,差赴京使臣迎逢官,先期入送,质问《直解小学》于童太医,其盘缠与留连时所馔之物,优给之。”从之。(世宗63卷,16年[1434甲寅/明宣德9年]1月22日)

以上四条材料记载了对常用汉语教材《老乞大》《朴通事》《直解小学》等的校正和刊行过程,明确地记述了这些教材曾经过中国人的审订。

(3)有关汉语正音(标准汉语)方面的。如:

召议政府六曹议曰:“今来敕书,不允子弟入学之请,自今入学中国之望则已绝,然汉音有关事大,不可不虑。予欲遣此子弟于义州,使之来往辽东,传习汉语,何如?”佥曰:“辽东乃中国一方,语音不正。臣等以为前所选子弟,使之仍仕司译院,常习汉音诸书,每于本国使臣赴京时,并差入送。如此循环不已,则汉音自然通晓。”(世宗62卷,15年[1433癸丑/明宣德8年]12月13日)

这条材料明确地说“辽东乃中国一方,语音不正”,而要学习正音应该到京城去学。

司谏院上疏曰:……我国之人,当其年幼舌本未强之时,皆学福建省音训,迨其年长舌本既强之后,欲同华语,入于承文、司译院,初终异习,成效为难。今后京中衣冠子弟八岁以上,皆聚中央一部,自幼至长,皆学正音何如?(世宗86卷,21年[1439己未/明正统4年]9月18日)

这里提到了“正音”(标准语)和方言(福建省音训)之别,并提出学习“华语”必须“自幼至长,皆学正音”。

上语副使曰:“我国至诚事大,但语音不同,必学得字音正,然后语音亦正。幸今头目官真是好秀才,予欲令质问字韵,请大人使秀才教训。”副使曰:“我虽不言,彼必尽心矣。”命召葛贵赐酒,谓曰:“汝尽心教诲,予深嘉悦。”贵启曰:“俺南方人,字韵不正,恐有差误。”(成宗158卷,14年[1483癸卯/明成化19年]9月21日)

这里葛贵自称“俺南方人,字韵不正,恐有差误”,深可注意:第一,所谓“南方”具体是指什么地方?第二,“南方人字韵不正”,那么按逻辑应该是北方人“字韵”才“正”,葛贵心目中的北方正音又是指哪里的语音?总之,这条记载给我们透露了明代中期汉语正音的一些线索,值得深究。

(4)其他方面。如:

上谓左右曰:“令通事归辽东者,淹留传习汉语,无乃有益乎?”许稠对曰:“通事等寓于公馆,难以久留,何能广闻汉语?今设承文院,专习吏文,然未得其效。吏文可法者,令铸字所印之,常使承文院官吏读习,仍建学官厅,常考学生勤慢。”上曰:“凡言语,辨通曲折,而味趣存焉,今通事等,泛言其概而已,其曲折处,不能变通,是可恨也。”(世宗55卷,14年[1432壬子/明宣德7年]1月7日)

这是世宗大王叹恨当时的“通事”(汉语翻译官)水平不高,不能“辨通”汉语之“曲折”。

佥知承文院事李边、吏曹正郞金何等,以质问《直解小学》,如辽东,命给盘缠布十一匹、人蔘五斤。边为人性钝,年三十余登第,入承文院学汉语,期于成效,彻夜讲读。闻有能汉语者,则必寻访质正。家人相语,常用汉语,遇朋友,必先以汉语接语,然后言本国之语,由是能通汉语。(世宗63卷,16年[1434 甲寅/明宣德9年]2月6日)

李边可谓学习汉语的模范,所以能编出《训世评话》这样别具一格的汉语教科书。[47]

癸卯,受常参,御经筵,讲《左传》。上曰:“予于经史,靡不历览,且今老不能记,不须读书。今尚不辍者,只为观览之间,因以起意,施诸政事者颇多。以此观之,读书岂不有益?世子既读四书、五经、《通鉴纲目》,人主学问,不必该博,然岂可以此为自足而间断哉?中国语音,亦不可不知。宜令金何三日一次诣书筵,训世子以《直解小学》及《忠义直言》,虽读二书难通汉语,岂不愈于专不知者哉?”(世宗80卷,20年[1438 戊午/明正统3年]3月19日)

这是创制《训民正音》的世宗大王希望自己的世子能够学习汉语。

上护军闵光美等六十人上言曰:“臣等窃见我国自三韩至于高丽,世世事大。高丽设汉语都监及司译尚书房,专习华语,其时汉人来寓本国者甚多。至国初,置司译院,如庞和、荆华、洪揖、唐城、曹正等相继训诲。由是亲灸(炙?)习业,人才辈出。然学徒所读,不过《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等书而已。且其书所载,率皆俚近俗语,学者患之。判三司事偰长寿乃以华语解释《小学》,名曰《直解》,以传诸后。今主上益勤事大,增设讲肄官别斋学官,并前衔权知生徒及承文院吏文学官学生等,皆给饩廪,敦加劝勉,教养之方,至矣尽矣,而无他师范,唯以《直解》一部为习,长寿之功,至此大矣。而况中朝儒者见《直解》,皆以为解说至当, 敬慕不已,则长寿之为人,可知矣。圣朝曾无褒赏,臣等窃惟憾焉。伏望殿下,特举善善之长,录长寿子,超升爵秩,则不惟慰长寿于地下,实是盛朝之令典也。”命吏曹录用其子。(世宗93卷,23年[1441辛酉/明正统6年]8月11日)

这是对鲜初汉语教育功臣、《直解小学》作者偰长寿的身后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