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 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
摘 要 《老谚》《朴谚》的汉文部分跟《训世》成书时间仅相差约十年,又同是朝鲜人所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可是它们的语言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三个表格列出“老朴”与《训世》的词汇差异一百多项,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老谚》《朴谚》有些词沿用《原老》《原朴》而未改;方言背景不同;文体和内容有异;编者个人用词习惯不同。文章举例分析了其中的前两个方面。初步结论是:《老谚》《朴谚》与《训世》的方言背景不同,《训世》中存在南方官话的成分;《老谚》《朴谚》使用的语言是明代前期(15世纪后期)的北方官话,其中还保留了一些元代“汉儿言语”的成分,《朴谚》中可能还存在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训世》编者李边所习得的可能是15世纪后期朱明皇朝上层人士所说的口语,其中的南方官话成分或许是北上的皇室集团从江淮地区带过去的,因此跟《老谚》《朴谚》所反映的地道的北京话相比呈现出若干不同的面貌。
关键词 《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 《训世评话》 词汇差异 近代汉语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老谚》《朴谚》,或合称“老朴”)的汉文部分[1]跟《训世评话》(以下简称《训世》)成书时间仅相差约十年,又同是朝鲜人所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可是它们的语言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原因何在?本文通过一批词语的比较对这个问题试作探讨。
《老谚》和《朴谚》的汉文部分应是1480—1483年间经过中国使臣葛贵等人修改过的本子,《李朝实录》成宗十四年(1483)九月庚戌条记载:“先是命迎接都监郎厅房贵和从头目葛贵校正《老乞大》《朴通事》。至是又欲质《直解小学》,贵曰:‘头目金广妒我,疑副使听谗,故我欲先还,恐难雠校。若使人谢改正《朴通事》《老乞大》之意,以回副使之心,则我亦保全矣。’”这个修改本的语言跟所谓的“旧本”“古本”已有很大的不同[2],大体上反映了明代前期的北方话口语;其中或许还杂有南方方言的成分,因为上引《李朝实录》同条下文有云:“上语副使(金兴)曰:‘我国至诚事大,但语音不同,必学得字音正,然后语音亦正。今幸头目官真是好秀才,予欲令质问字韵,请大人使秀才教训。’副使曰:‘我虽不言,彼必尽心矣。’命召葛贵赐酒,谓曰:‘汝尽心教诲,予深嘉悦。’贵启曰:‘俺南方人,字韵不正,恐有差误。’”葛贵自称“俺南方人”,这话值得注意。[3]
《训世评话》是继《老乞大》《朴通事》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成书于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明成化九年)六月,作者李边死于是年十月。《李朝实录》成宗四年六月壬申条载:“领中枢府事李边,纂集古今名贤节妇事实,译以汉语,名曰《训世评话》,以进。”李边在书后的《序》中说:“……但所习者不过《直解小学》、《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书》。然《直解小学》逐节解说,非常用汉语也。《老乞大》、《朴通事》多带蒙古之言,非纯汉语,又有商贾庸谈,学者病之。”《训世》全书近4.2万字,其中白话部分2.1万余字,据李边的自序,这部分应该是他心目中的“纯汉语”,因此它是研究明代前期汉语的宝贵资料,成书时间只比《老谚》《朴谚》的汉文部分早约十年。
陈莉(2006)对《训世》的词汇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章考察了《训世》中已经或正在发生更替的八组常用词:“口—嘴”“立—站”“入—进”“走—跑”“将—拿”“饮—吃”“肥—胖”“饥—饿”。作者发现:《训世》在常用词的选择上与《老谚》《朴谚》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说,《训世》更趋向于使用新兴的语言成分,而“老朴”在词汇的选择上则相当保守。从书中“走—跑”“入—进”“将—拿”这三组常用词的演变更替情况看,《训世》与当时的江淮官话区文献相当一致,而与北方官话区作品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立—站”“饥—饿”这两组常用词的使用上,《训世》则要远远快于同时期的其他语料。文章还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探讨了书中的五个方言词:才子、事干、颠倒、晨早、爽利。作者发现,这五个词在同时期的北方文献中都极少或从未出现过,它们的通行地域仅限于江淮地区或南方地区。作者的结论是:《训世》是一部杂糅了北方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和蒙古语、朝鲜语的汉语教科书。从常用词的使用来看,其中受江淮官话的影响相当大。因此不宜把《训世》当作一部纯北方话的语料来使用。本文在陈莉研究的基础上,对“老朴”和《训世》的词汇差异做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老朴”跟《训世》的词汇是同中有异。比如句尾“有”字,《老谚》《朴谚》和《训世》各见一例:是汉儿人有。(《老谚》6b)《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有。(《朴谚》17b)……这般写者有。(《训世》31白)《老乞大集览上》云:“汉儿人有:元时语必于言终用‘有’字,如语助而实非语助。今俗不用。”虽然崔世珍已明确说“今俗不用”,但是三书仍有个别沿用的例子。这是“同”。三书的词汇,“同”是主要的,这里略而不论,下面只讨论它们的“异”。
三书存在差异的词数量不少,下面三个表所列的只是初步搜集到的一部分,全面的调查尚需时日。为了便于比较,《原本老乞大》(简称《原老》)也列入。下面行文中有时使用代号来指称这四种书:A=原老,B=老谚,C=朴谚,D=训世。为了保持语料的同质性,《训世》的数据仅取白话部分,不包括文言部分。另外,《训世》中有一些可能是受母语干扰而产生的不规范用词,如“妖怪”(义同“奇怪”)、“地垈(垡)”、“……道的(人/地方)”等(汪维辉 2003),本文不涉及。
表1 四种教科书词汇差异对照:同义异词
① 指妻子。《朴通事谚解》上“别一个官人娶娘子”句小注:“……今俗称公主、宫女,下至庶人妻,皆曰‘娘子’。”
② 上帝感动你孝心,教我下来织布,还你少债。你的事干完了,不得久住。(5白)
③ 见饿的人,减了自已(己)饭与他吃;见冷的人,自家的衣裳与他穿。(61白)按,此例颇可疑,依照《训世》的用词习惯,应该用“自家”,如下句。
④ 《训世》中有这样一例:他家里一只黑牛,不知怎生下一个白犊儿,便去见孔子问。(52白)从全书的用词通例看,当切分作“怎/生下”,而非“怎生”连读,下文“那黑牛又生下一个白犊儿”亦可证。总之,《训世》用“怎么”而不用“怎生”。
续表
① 在《老》《朴》中“宿”和“下”词义似有细微差别:“宿”通常指借宿一晚,“下/安下”则指较长时间地住客店。不过有时二者也可“浑言无别”。
② 《训世》有名词“下处”,但无“下”单用作动词的例子。
③ 义为“刚刚,刚才”。“才”通作“纔”。
④ 有一例写作“纔子”。
所谓“同义异词”,是指表达同一个概念,所用的词存在差异,有些是用词不同,有些则是出现频次有异。比如表示“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这样一个意思,A、B用“亲眷”[4],C、D用“亲戚”;指“妻子”,A、B只用“媳妇”,不用“娘子”,C、D则两者都用,但是C“媳妇”多于“娘子”,D则“娘子”远多于“媳妇”。余可类推。表1所列的“同义异词”共32项,其中最后一项“元/原”属于用字差异(详下),未计入,也附列于此。
表2 四种教科书词汇差异对照:同词异义
① 太田辰夫《〈老乞大〉的语言》一文“日头”条有详细讨论,请参看太田辰夫(1953/1991)。
② 《训世》中有“每日头”和“明日头”各1例,与单用的表示“日子”的“日头”不同,故不计入。
③ 《训世》的6例都是“撞见”。
④ 参看陈莉(2006)。
⑤ 将风屑去的爽利着。(40a)这两口儿夫妻好爽利。(42b)
⑥ 看他容彩爽利,要下手。(47白)
所谓“同词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书里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比如“日头”这个词,在A、B、C里既可指“日子”,也可指“太阳”,在D里则只指“太阳”,没有“日子”的意思。余可类推。这一类比较少,表2所列共8项。
表3 四种教科书词汇差异对照:此有彼无
⑦ 指“脑袋”。
⑧ 表原因,如:饥荒的上头,生出歹人来。(老谚,24a-b)
续表
① 义为“开始,当初”。
② 用于人,相当于“一帮,一群”。
③ 四下里、到处里、暗地里、猛可里的“里”。
④ 义为“行;可”,如:那的也中。(老谚,12a)
⑤ 副词,义为“莫非,是不是;大概,恐怕”,如:舍人敢不识好物么?(朴谚,64a)
⑥ 义为“折磨,折腾”。
⑦ 义为“欺骗”。
⑧ 介词,义略同“往;到”,如:教一个看着,别的都投这人家问去来。(老谚,35b—36a)
⑨ 用于句尾,表示假设,如“这们时”“这般时”。
⑩ 用在句首或单独成句,表示强调,相当于“当然,自然;确实,真的”。如:“里头也有顽的么?”“可知有顽的!”(老谚,6b)
⑪ 名词,义同“菜肴”,如:我五个人,打着三斤面的饼着。我自买下饭去。(老谚,18b)
⑫ 义为“懂得,知道”,省音xǐng。
续表
① 义为“差不多;几乎”。
② 当初无有人物,不知怎的,三介神人从地下涌出。(64白)③ 天下人都受他的苦,这的是三纲五常都灭绝了。(20白)
④ 用在选择问句的中间,如:省的那省不的?
⑤ 说的是那不是?(35白)
⑥ 义为:①男子;②丈夫。
⑦ 义为“考虑;打算;商量”。
⑧ 介词,等于“自,从”。
⑨ 推测之词,相当于“莫非”。
⑩ 义为“正好,碰巧;幸好”。
所谓“此有彼无”,就是A、B、C有而D无的(上表左半。有个别例外),或A、B、C无而D有的(上表右半),也有一些则是A、B和C、D对立的(左半“下饭”“省的”“是必”三词和右半“物件”以下部分)。表3所列此类差异共71项。其中左半最后四个词比较特殊:“怎的”“这的”“那”三个词D都只有一个孤例,而B、C用得较多;“俺”下文有讨论。
上面三个表所列的词汇差异共111项,足以说明“老朴”和《训世》的词汇是颇有不同的。其中表1和表2最能反映词汇的差异:同一个概念用不同的词表达,或同一个词用作不同的意思,都具有可比性。表3所列的词项则不能排除偶然性,可比性不如表1和表2,只能作为辅助材料。
形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1)《老谚》《朴谚》有些词沿用《原老》《原朴》[5]而未改;(2)方言背景不同;(3)文体和内容有异[6];(4)编者个人用词习惯不同(包括李边的汉语水平有限[7])。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因素。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所有情况做详细分析,只能着重讨论前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