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究“语体词汇”
语法与语体的关系,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讨论,思路已经逐渐清晰: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语法规则的描写必须放在特定的语体中才有效;“把不同语体的语法混在一起,不仅得不出规则,反倒混淆了事实的真相”(冯胜利2013:12);“任何严谨的语法学家如果打算忽视语体的区别而提出汉语语法的规律必须首先在方法论上提出自己的依据来”(陶红印1999)。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展,比如胡明扬(1993)论证了“非谓形容词”基本上是书面语现象;陶红印(1999)发现了“操作性语体”(如菜谱、说明书等)多用“将字句”的事实,并把“将”和“把”的主要区别归结为简炼和非简炼、“文气”与非文气的区别;沈家煊(2002)则进一步论证了“把字句”的根本作用是用于主观表达。[20]又如张伯江(2012)把老舍话剧《茶馆》的文学脚本跟为此剧拍摄的故事片作了逐句的对比,“发现演员在把文学脚本实现为演出语言过程中,在忠实于脚本的前提下,做了不少进一步口语化的处理”,揭示出“名词短语里‘的’字的隐现”、“动词词尾‘了’和语气词‘了’的语体偏爱”和“‘把’字句的选用”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这些成功的研究案例使人们认识到了语体对语法研究的重要性,颇富启发。冯胜利(2012)还提出了探索“形式—功能对应律”的语体语法研究思路。
跟语法相比,词汇与语体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在语体属性方面,每个词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必须一个一个地处理,而不像语法研究那样可以概括出若干条规则。所以研究语体词汇,最管用的办法也许是在词典中给每个词的每个义项标上语体属性,比如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全面标注这一项目,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仅仅给少数词标注“〈口〉〈书〉〈古〉〈方〉”的语体特征。事实上这样的词典已经有了,这就是仓石武四郎先生所著的《岩波中国语辞典》[21]。这部辞典根据“硬度”把汉语的词(具体到义项)分为11级[22]:
上5: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偶尔被引用出现于耳听的词语中,例如:史册,千秋;
上4:虽然是古代典籍中的词语,但是混用于耳听的词语中,例如:枝头,饰词;
上3:学术用语或其他专用词汇,一般不是广泛使用的,例如:圆周率,唯物史观;
上2:出现在文学作品等的词语,例如:阴暗,了望;
上1:在广播、电视、演讲等场合说的词语,例如:不但,开始;
0:极其普通的词语,例如:给,报纸;
下1:不太正式的场合使用的北京话词语,例如:开火儿,反劲儿;
下2:北京土话俚语,例如:露怯,翻锅;
下3:特殊社会中伙伴间使用的词语,隐语等,例如:票友儿,口儿上;
下4:骂人话(包括字面上不是骂人话但是别人听了会引起不快的词语),如:死王八皮,矗个儿(chuógèr);
下5:北京以外的方言流入北京话中的词语,如:撒烂污,呀呀唔。
下面是一些词条的例子[23]:
赤 〔形〕5红色。近朱者~。(70页)
持 〔动〕4拿。不论~着怎样充足的理由。(70页)
呈子 〔名〕3 诉状。(68页)
诚心 〔名〕2 真心。〔副〕2 真心地,诚恳地。(68页)
成药 〔名〕1 已经调配好的药。(68页)
成天 〔名〕终日,整天。~念书。~的皱着眉。(68页)
撑死 〔动〕1 因为吃得太饱而死。〔动〕1 勉强塞进(肚子里)。〔副〕2 表示最高限度;至多。→撑劲儿(68页)撑劲儿 〔副〕2 表示最高限度;至多。~也不过两千块。(67页)
吃瘪子 〔动〕2 碰到不如意的事。你他妈的吃了瘪子啦。(70页)
车房 〔名〕3 车夫们住的地方。(64页)
扯淡·扯蛋 〔动〕4 胡说八道,胡扯。你不要~,说正经的吧!别瞎~!别人的~事。扯了一天淡。扯什么淡。(64页)
吃不消 〔动〕5 受不了。(70页)
仓石武四郎先生的做法无疑是一个创举,意义深远;可惜的是,他的这部辞典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24]以至于直到今天,在中国还没有一部这样的汉语词典。
但是仓石武四郎先生并没有交代分级的依据。仓石先生自己说:他把词分为这样的11级是否恰当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具体标注级别的过程中有不少词是很费踌躇的。[25]假如今后我们要给《现代汉语词典》标注语体特征,应该在《岩波中国语辞典》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一步。[26]
除了编纂这样的语体词典之外,现代汉语语体词汇的研究还有哪些工作可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