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论
被入矢义高先生(1954)誉为“确为划时代的杰作”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出版已经整整五十年了,直到今天,不管是研读唐诗、宋词、元明戏曲以至白话小说,还是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汇释》仍是一部必读的参考书。张相草创不易,《汇释》存在种种美中不足实属难免,[19]作者曾在《叙言》中说:“假定之义,自知不惬,譬之草案,殊非定论。深冀天下学人,引绳落斧,或就所有之证,转益多闻,重定确义。”“不揣棉力,筚路蓝缕,姑就初步,大雅有作,分为糠秕。然扬弃之余,菁华斯见,他日名著益出,训诂益精,得于欣赏近古文学,深有裨助,则不佞之所深望者也。”诚恳谦逊,期望殷殷,令人感佩。《汇释》一书出版以来,虽有一些补正、商榷的文章发表,也有王锳先生的续作—《诗词曲语辞例释》[20],但是对它进行全面研究和整理的工作迄今没有见到,希望有人来从事这项很有必要和意义的工作。[21]本文只是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小小的个案研究而已。
参考文献
邓广铭 2007 《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文达主编 1992 《近代汉语词典》,知识出版社。
顾学颉 王学奇 1983 《元曲释词》(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丽贞 1982 《金元北曲语汇之研究》(第三版),台湾商务印书馆。
蓝立蓂 1993 《关汉卿戏曲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蓝立蓂 2006 《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中华书局。
李崇兴 黄树先 邵则遂 1998 《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廖珣英 2007 《〈全宋词〉语言词典》,中华书局。
凌景埏校注 1962 《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凌景埏 谢伯阳 1988 《诸宫调两种》,齐鲁书社。
龙潜庵 1985 《宋元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刘宗彬 康 泰 黄桃红笺注 1998 ﹝南宋﹞刘辰翁《须溪词》,江西高校出版社。
陆澹安 1981 《戏曲词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吕叔湘主编 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钱仲联笺注 1980 《后村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入矢义高 1954/1997 《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一号。中译本载《俗语言研究》第四期(1997年),蔡毅译。
唐圭璋笺注 1979 《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汪维辉 2011 《再说“举似”》,《古汉语研究》第2期。
王季思校注 张人和集评 1987 《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学奇 吴振清 王静竹校注 1988 《关汉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学奇 王静竹 2002 《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语文出版社。
王学奇校注 1994 《元曲选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
魏耕原 2005 《稼轩长短句俗语词邓注疑议》,《唐都学刊》第4期。
魏耕原 2006 《唐宋诗词语词考释》,商务印书馆。
吴企明校注 1998 ﹝宋﹞刘辰翁《须溪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席 嘉 2010 《近代汉语连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辛更儒笺校 2011 《刘克庄集笺校》,中华书局。
徐朔方校注 1983 ﹝清﹞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
许少峰 2008 《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袁 宾 段晓华 徐时仪 曹澂明 1997 《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相 1953 《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张永言 1960/1999 《古典诗歌“语辞”研究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第4期/《语文学论集》(增补本),语文出版社。
钟兆华 1990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巴蜀书社。
仲 颖(叶圣陶) 1953 《介绍〈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国语文》11月号。
朱居易 1956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附记】本文的写作利用了“今训汇纂·宋元卷”课题组成员集体收集的资料,友生胡波博士协助查找材料,史文磊博士提供了很好的意见。文章曾在“元明汉语工作坊”(2013.9.1·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宣读,得到与会者的指教。在此统致谢忱。文中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原载《语言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4期全文复印)
【注释】
[1]“似”字偶有写作“自”“使”的(例子见王学奇、王静竹2002:24),当是同音或近音异写。
[2]此书第一版(上海中华书局1953年11月)今天已不易见到,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77年据1955年第三版的重印本,本文所据即为此本。
[3]入矢义高(1954/1997:96)将“把似”列为此书“训诂舛误与疏漏尤多者”中的一条。
[4]唐人用“把似”为“拿给,拿与”义(参看汪维辉2011),本文不讨论。下面这个例子可能就是这种用法:卢氏不中第,步出都门,投逆旅。有一人附火,吟曰:“学织锦绫工未多,乱安机杼错抛梭。莫教宫锦行家见,把似文章笑杀他。”因问之,答云:“家业织绫,离乱前隶属宫锦坊,近以薄艺投本行,皆云‘如今花样不同’。且东归也。”(宋曾慥《类说》卷四十九引《卢氏杂说》,《记纂渊海》卷三十七、《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十二、《山堂肆考》卷八十五略同)《太平广记》卷二五七“织锦人”条引《卢氏杂说》文字颇异,“把似”作“把此”。
[5]张相(1953:332)“看(二)”条引例(1),云“把似亦当做义”。
[6]《四库全书》本题作“一百二十四首”,实际只有一百二十首。
[7]此例转引自陆澹安(1981:203)。
[8]这是用周处杀蛟的典故,见《世说新语·自新》。
[9]魏耕原(2006:280)略同。
[10]参《晋书·谢安传》。
[11]此例转引自袁宾等(1997:6)。
[12]张相(1953:258)云:“撺顿与撺掇同,此言争如去撺掇着我那意中人归来也。”
[13]钟兆华(1990:153注[141])引此例,作“不(如)出衙门觅个身亡却是了”,王学奇、王静竹(2002:23)同。
[14]参看张相(1953:260)。
[15]指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
[16]《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即使(即便)”条第一个义项是:“表示假设兼让步;就是。”(第289页)
[17]《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与其”条:“表示在比较之后不选择某事而选择另一事。”(第637页)
[18]笔者曾推测是否因为在某些方言中“把”与“不”音近因而人们将“把似/把如”误用作了“不似/不如”,但是目前找不到证据来证明这种猜测。
[19]参看入矢义高(1954/1997)、张永言(1960/1999)、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前言》等。
[20]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1986年增订本,2005年第二次增订本。
[21]入矢义高先生(1954/1997)和张永言先生(1960/1999)早已提出了这一研究课题,而且有不少示例和一些具体的思路,为我们指点了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