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孤老(姑老)
各家解释有异,节引如下:
陆澹安(1981:239)“孤老”条云:
嫖客。应作“婟嫪”。明张自烈《正字通》:“娼妓谓游婿曰婟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谚谓女所私人曰婟嫪,俗作孤老。”
顾学颉、王学奇(1983:655)“姑老”条云:
姑老,即孤老,《水浒》第四回:“我女儿常常对他孤老说提辖大恩。”《桃花扇·却奁》杂扮白:“今日早起,刷马桶,倒溺壶,忙个不了,那些孤老、表子,还不知搂到几时哩。”或作“盖老”,如《水浒》第二十四回:“他的盖老便是街上卖炊饼的武大郎。”按:姑、孤、盖,双声字,义并同。姑老、孤老、盖老,都是妇女、娼妓对所私者,或妻子对于丈夫的称呼。明·周祈《名义考》:“俗谓宿娼者曰孤老,亦作夃[18]老,犹言客人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婟,按:今俗谓女所私之人曰孤老。”章太炎《新方言·释亲属》:“《说文》:嫪,婟也,郎到切;婟,嫪也,胡误切。秦有淫人曰嫪毐。今江南运河而东谓淫人为婟嫪,音如固老,安徽谓其所私亦云。”是知嫪毐、婟嫪,与孤老、姑老、盖老、夃老,均为一声之转。
王学奇、王静竹(2002:410)“孤老”条分为两义:
(一)元·汤式散套《南吕·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楼爱人·尾声》:“恁如今模样正娇,年纪儿又小,则不如觅个知心俊孤老。”明·贾仲明《对玉梳》一[赚杀·尾]白:“(诗云:)我这嘴脸也不俗,偏生不入婆娘目,妈妈若还作的姑老成,怕道你家没得棉花褥。”明·无名氏《南牢记》一[那咤令]白:“十朝半月,那个王府不得住?碗酒块肉,那个孤老不得与他吃?”清·李渔《风筝误》十七[扑灯蛾]白:“老娼根!你不知同哪个孤老吃了几杯脓血,在这里发骚风!”清·孔尚任《桃花扇》七、白:“那些孤老、表子,还不知搂到几时哩。”孤老、姑老,都是妇女、娼妓对所私者的称呼。……孤老,亦见之于小说,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有时接着相投的孤老,也略把这些前因说说。”《儒林外史》第五三回:“立了一个儿子,替他讨了一个童养媳妇,长到十六岁,却出落得十分人才,自此孤老就走破了门槛。”
(二)明·邱浚《投笔记》十六[前腔]:“姑老望怜哀,难禁这狼狈。”此“姑老”为官员之称。《玄雪谱·行院声嗽·人物》:“官人,孤老。”姑老,即孤老也。有时,妾也称丈夫为孤老,如《水浒传》第四回:“就与老汉女儿做媒,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我女儿常常对他孤老说提辖大恩。”又商贩称顾主亦曰孤老,如《水浒传》第二一回:“唐牛儿道:‘我猴急了,要寻孤老,一地里不见他。’众人道:‘你的孤老是谁?’唐牛儿道:‘便是县里宋押司。’”此盖前义之引申。
许政扬(1984:180)云:
孤老,(《水浒传》)第四回注中说:“就是妓女或帮闲所倚靠的人。”这样解释,我觉得也不很妥当。简单地说来,“孤老”就是“官人”,江湖上的切口管“官人”叫“孤老”。翟灏《通俗编》引《江湖切要》:“官曰孤老。”官,从唐以来—也许更早些—俗语都称为“官人”。……但后来“官人”又渐作为一般男人的尊称,虽然不做官的人,也可以称为官人了。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大官人”、“柴大官人”等是,而妻子对丈夫一般也称为“官人”。这和不做宰相的人也可称“相公”是同样的情形。宋元之间,两义并存。所以“孤老”在当时也应该有两种意思:一是“官”。所以元曲中扮官的脚色叫“装孤”。元曲的所谓“孤”,前人不得其解,往往望文生义,乱加猜测,其实只是江湖上的一句切口。另一意思即是普通的所谓“官人”,如《水浒》此处的“孤老”就是。其实我们只要把这里“我女儿常对他孤老说提辖大恩”和下文“这个便是我儿的官人赵员外”两句对照一下,也就不难看出“孤老”就是“官人”了。凡妓女、帮闲人等都喜用江湖上切语,所以他们常叫他们的靠山为“孤老”,但却并不能就此说“孤老”即是“妓女或帮闲所倚靠的人”的名称。
王锳(2008:41)“孤 孤老 姑老”条云:
官员;姘头。《圆社锦语》:“孤老,官人。”《绮谈市语·君臣门》:“官人,孤老。”这里所谓“官人”有二义:其一指戏曲或实际生活中的官员,故《绮谈市语》归入“君臣门”。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孤,当场装官者。”“孤老”即“孤”加后缀而成。《元曲选·救风尘》四折:“(外扮孤引张千上)。”此指郑州太守李公弼。又《勘头巾》二折:“(净扮孤领张千、祗候上)。”此指南京大尹。其二如朱骏声所言(见《说文通训定声》“婟”字下):“今俗谓女所私之人曰孤老。”朱及章太炎都认为这一称谓是“婟嫪”的音转,其实这种市井俗语未必能与上古词汇挂钩。“官人”本可指丈夫,由此引申为妓女或不正经妇女之姘头或相好,也是很自然的。《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此时胖妇人年纪约近五旬,孤老来得少了,恰好得女儿来接代。”元汤式《一枝花》套《子弟每寄心[19]青楼爱人尾声》:“恁如今模样正娇,年纪儿又小,则不如觅个知心俊孤老。”……
维辉按:许政扬、王锳说是。“孤老”与“盖老”所指各别,不应牵混,顾学颉、王学奇(1983:655)所释显误,王学奇、王静竹(2002:410)删去这部分,是正确的。诸家多附会“嫪毐”“婟嫪”,尤不可从。“婟嫪”音hùlào,与“孤老”有别。张自烈、朱骏声、章太炎求之过深,失之牵强。正如明祝允明《猥谈》所言:“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此本金元圜阓谈唾,所谓‘鹘伶声嗽’,今所谓市语也。生即男子,旦曰妆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王锳(2008:41)也说得很对:“其实这种市井俗语未必能与上古词汇挂钩。”又,顾学颉、王学奇(1983:655)认为“商贩称顾主亦曰孤老”,举《水浒传》唐牛儿称宋江为“孤老”之例,其实用许政扬(1984:180)的话就可解释:“凡妓女、帮闲人等都喜用江湖上切语,所以他们常叫他们的靠山为‘孤老’。”要之,综观诸说,以许政扬所释最为闳通。《新刻江湖切要·官职类》各类官职多称“孤”,如:“阁老:天孤;孤子;[广]白头姑。督察院:者孤;督院巡孤;[广]叔孤。抚院:巡孤;[广]临孤;古二。布政:左孤;阳孤;古三;[广]承宣孤。按察:右孤;阴孤。察院:古四;女孤。军门:井头孤。”等等。又云:“凡文官曰士孤,乡官曰孤通,武官曰马孤;将官曰寒孤,今改戎孤。官员:孤员。”正是称“官”为“孤(姑)”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