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认有效例证
2025年10月14日
1.确认有效例证
所谓“确认有效例证”,实际上主要是一个正确理解文意(包括断句和认字等)以避免“假例”的问题。这里试举一例。李焱、孟繁杰(2011)引例多有问题,仅举下面两例: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白居易《桐花》)
世间滋味,尝尽酸咸苦涩。时今倒食蔗,无甜汁。(唐致政《感皇恩》)
作者认为其中的“倒”是关联副词,实际上都不是。《桐花》例“倒”与“反”对文,是动词“倒过来了”“反过来了”的意思;《感皇恩》例是用典,《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倒食蔗”就是倒过来吃甘蔗,所以“无甜汁”。只要稍作分析,这种“假例”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正确理解文意是从事文献语言研究的必要前提,而目前的汉语史研究中此类“假例”问题并不鲜见,甚至一些名家也难以尽免(参看汪维辉,1996;史文磊,2008;刘君敬,2008;张海媚,2010;麻爱民,2010;王虎,2012等),限于篇幅,不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