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诗》“心下较些子”的解释问题*

《王梵志诗》“心下较些子”的解释问题 *

摘 要 对《王梵志诗》“心下较些子”一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项楚认为“较些子”犹云“减轻些”,郭在贻则认为“较些犹言胜过、超过”,两家对“较”的释义正好相反。本文认为:“校”(又写作较、觉、教、交、效等)有“比较”义,比较就有差别,所以引申为“差;不及;减”义(动词);由“比较”义向“积极”的方面引申,就有了“颇;甚”义(副词),但是,“校(较)”并无动词“胜过;超过”义。文章详细考察了禅宗语录中常见的“较些子”,发现当“好一些”和“差一些”讲的都有,只是后者比较少见。两义看似矛盾,实则相反而又相成。“减轻”与“好;愈”在语义上是紧密相关的:病情减轻就是病好了、病愈了;不平的心情减轻了,就是心情好了。一个词语在同一种(或一类)文献中有相反的两种含义,这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禅籍中的“较些子”,很多时候要判定究竟是指哪一个意思并不容易。当然,不易判断只是因为我们目前对文意还没有吃透,并不是说原说话人的意思就是模棱两可的。随着对禅宗语录研究的深入,相信大部分文句中的“较些子”还是可以得到确释的。不管是从诗意还是“较些子”本身的含义来看,王梵志诗的“心下较些子”解释成“心里要好受些”可能更顺一些。

关键词 王梵志诗 较(校)些子 训诂 近代汉语 禅宗语录

* 本文初稿草就后,曾向一些师友征求意见,山东泰山学院陈祥明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苏芃、赵家栋同志为我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友生真大成博士和李福唐博士等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文中如有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王梵志诗《他人骑大马》: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三一七[1]

对于其中的“较些子”,有不同解释。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云:

按“较些子”之义不一,此处犹云减轻些,谓心中不平之意减轻,亦即好受些之意。《北梦琐言》卷六:“陆相扆出典夷陵时,有士子修谒,相国与之从容,因命酒劝此子。辞曰:‘天性不饮酒。’相曰:‘诚如所言,已校五分矣。’盖平生悔吝若有十分,不为酒困,自然减半也。”“校”同“较”。上云“校五分”,下云“减半”,知“校”即“减”之义。《五灯会元》卷十《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师因患脚,僧问讯次,师曰:‘非人来时不能动,及至人来动不得。且道佛法中下得甚么语?’曰:‘和尚且喜得较。’师不肯,自别云:‘和尚今日似减。’”上云“得较”,下云“似减”,“较”即指病减,亦即病愈之意。参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篇“教交校较效觉”条。郭在贻论此诗曰:“‘较些子’之义殊为费解,其实正是从校(较)的颇、甚之义引伸而来的,较些犹言胜过、超过也。”(《训诂丛稿》一一二页)此亦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页)

项先生释“较些子”为“减轻些”,同时引述郭先生“较些犹言胜过、超过也”的不同意见以备一说,足见其虚怀若谷的学者襟怀。那么“较些子”究竟是“减轻些”还是“胜过些、超过些”呢?两种解释义正相反,究竟孰是?抑或还有其他解释?笔者不揣浅陋,打算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较些子”的解释问题再做一些探讨。

就笔者浏览所及,郭先生曾在两篇文章中谈及王梵志诗的“心下较些子”问题。项先生所引为收入郭著《训诂丛稿》中的《唐代俗语词杂释》“校(较)二”条,原文如下:

校(较)字在唐诗中有差少之义,此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已发之,但校(较)字又有颇、甚之义,张氏则未及,拙作《唐诗中的反训词》一文已列举了若干例子证明这一点,这里不再重复。用较字的颇、甚之义以观唐人王梵志的一首诗,其中很费解的一个词便可得到解释。……“较些子”之义殊为费解,其实正是从校(较)的颇、甚之义引伸而来的,较些犹言胜过、超过也。这四句诗的大意是:他人骑马,我骑驴子,我当然比不上人家。但是我比起那些担柴汉来,却又胜过了他们,因为我总还有驴子骑哩!(《郭在贻文集》第一卷第108页)

在《王梵志诗校释拾补》“较些子”条中,郭先生又有更详细的论述:

《(王梵志诗)校辑》第三一五首:“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注云:“较些子:犹谓较好些。”刘瑞明《王梵志诗校注辨正》云:“此注实错,较为差义,即不如、少。‘较些子’应是差一点。……王梵志这首诗是说他还有驴骑,比起担柴汉来,他的辛苦劳碌总要差一些,有自惭自责之意。讲成较好些,就成诗人自安自负有驴骑了,这与诗意全背。”按:刘说未确。较(又写作“校”)字固有差、少之义,但也有多、颇、更、甚之义,与差、少之义正好相反。如白居易《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青山满眼在,白发半头生,又校三年老,何曾一事成。”此“校”字有增多义,若训为差,便不可通。雍陶《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此较字有“颇”“甚”之义,此外例证尚多,参看拙作《唐诗中的反训词》一文(《训诂丛稿》页1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由多、颇、甚之义引申之,“较”字又有超过、胜过之义,王梵志诗中的“较”字正是这个意思。(较字原义为比较,比较的结果有两种可能:或为不及,或为超过。所以较字乃有差少与多颇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他人骑大马”四句是说:他人骑马,我骑驴子。我当然比不上人家,但是我比起那些担柴汉来,却又胜过了他们,因为我总还有驴子骑哩!全诗旨趣在于表达一种知足常乐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王梵志诗的主调之一),而不是像刘同志所说的那样“有自惭自责之意”。且刘文释“心下较些子”为“他的辛苦劳碌总要差一些”,暗中增添了“辛苦劳碌”几个字,实属增字为释,不足取。又:张锡厚同志训“较些子”为较好些,虽于文义无大碍,但在“较”后添一“好”字,实亦增文成义;同时把较字看作比较之义,亦属误解。(此文原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又收入《郭在贻文集》第三卷,第110—111页)[2]

按,郭先生驳刘说甚是,但“较(校)”的“超过、胜过”义除《王梵志诗》一例外,郭先生并没有举出其他例子。而且此例原文是“心下较些子”,翻译成“却又胜过了他们”则“心下”二字就没有了着落,所以在这一句中把“较”解释成“胜过”其实是颇有疑问的。此外,郭先生认为“较(校)”由比较的原义引申出“不及”和“超过”两个相反的意思,这是可能的;但说“超过、胜过”义系由“多、颇、甚”之义引申而来,笔者却不敢苟同。因为从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来看,由动词义引申为副词义是正常现象,相反的情形则罕见。这就是所谓“语法化的单向性”。因此,在我看来,事实真相可能是这样的:“校”(又写作较、觉、教、交、效等)有“比较”义,比较就有差别,所以引申为“差;不及;减”义(动词)。这两个义项古籍中用例常见,时贤论之甚详,[3]辞书也多已言及,无烦覼缕。由“比较”义向“积极”的方面引申,就有了“颇;甚”义(副词),这是郭在贻先生的发现,可成定论。[4]但是,“校(较)”可能并无动词“胜过;超过”义,这一点留待下文再详说。

以上诸家阐释王梵志诗“较些子”的含义,[5]基本上都是就这一个例子展开讨论,材料有限,对诗意的体认又各不相同,不易达成共识也就很自然了。

“较些子”一语在禅宗语录《祖堂集》《五灯会元》等书中常见,都出现在对话中。袁宾先生《禅宗著作词语汇释》“较些子”条云:

好一些,马马虎虎,讲得过去。《五灯》卷十五,玉泉承皓禅师:“(师)制犊鼻裈,书历代祖师名字。乃曰:‘唯有文殊、普贤较些子。’且书于带上。”将历代祖师名字写在犊鼻裈上,是为了表明对祖师的蔑视,因认为文殊、普贤两位好一些。故书写于带上。又卷三,归宗智常禅师:“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意谓只有归宗禅师好一些。又卷十七,宝峰克文禅师:“马祖下尊宿,一个个阿漉漉地,唯有归宗老较些子。黄龙下儿孙,一个个硬剥剥地,只有真净老师较些子。”意思同上。《联灯》卷十三后记:“南岳芭蕉谷泉庵主,见汾阳昭禅师后,省同参慈明禅师,问答有云:‘我见八十余员知识,只有你较些子。’后人见有此语,宗派图尽列为慈明嗣,非也。今收汾阳下。”意谓只有你好一些。

《五灯》卷七,长庆慧棱禅师:“师明日入府,练师曰:‘昨日谢大师回信。’师曰:‘却请昨日回信看。’练师展两手,帅(指闽帅)问师曰:‘练师适来呈信,还惬大师意否?’师曰:‘犹较些子。’”意谓还马马虎虎,讲得过去(对练师以“展两手”的动作来应接机语稍加肯定)。又卷四,黄檗希运禅师:“裴相国一日请师至都,以所解一编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去,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原“会去”二字误属下句,今改正)意谓如果能就这样领会,还马马虎虎。又卷五,药山惟俨禅师:“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又《联灯》卷二十二,潭州龙牙居遁禅师:“石门总云:‘龙牙无人挨着,犹较些子;才被个布衲挨着,失却一只眼。’”又卷二十五,袁州木平善导禅师:“雪峰悦云:‘木平若于洛浦言下悟去,犹较些子;可惜许,向蟠龙死水里淹杀!’”诸例“较些子”皆犹言马马虎虎,讲得过去。《王梵志诗校辑》卷六《他人骑大马》:“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犹言心中好一些(因看到他人骑大马的怨怅之情稍平息一些)。(第91—92页)

袁宾等编《宋语言词典》“较些”条释义略同:

①好一些,好点儿。②禅家常用此语,是略带保留语气的赞辞,含有“好一些,差不多了,说得过去”的意思。

从所引的例子看,袁先生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再看下面这些例子:

(1)伏牛和尚与马大师送书到师处。师问:“马师说何法示人?”对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摩语话!”又问:“更有什摩言说?”对曰:“非心非佛。亦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笑曰:“犹较些子。”(《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6]

慧忠国师对马大师的“即心即佛”说不以为然,批评他说:“是什摩语话!”而认为其“非心非佛”说还稍好一些。

(2)师与长庆从江外再入岭。在路歇次,因举太子初下生时,目视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庆却云:“不委太子登时实有此语,为复是结集家语?直饶登时不与摩道,便是目视四方,犹较些子。”(又卷十《安国和尚》)

意为:即使当时没这么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目视四方”这一点,也还是要好一些。

(3)时有僧出,以手托地。师曰:“作甚么?“曰:“相救!相救!”师曰:“大众!这个师僧犹较些子。”僧拂袖便走。(《五灯会元》卷三《西堂智藏禅师》)

(4)一日,众僧晚参,峰在中庭卧。师曰:“五州管内,只有这老和尚较些子。”峰便起去。(又卷七《太原孚上座》)

(5)示众:“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又卷十一《临济义玄禅师》)

从文意看,此例应指“好一些”。

(6)上堂:“昔日药山早晚不参,动经旬月。一日,大众才集,药山便归方丈。诸禅德,彼时佛法早自淡薄,论来犹较些子。如今每日鸣鼓升堂,忉忉怛怛地。问者口似纺车,荅者舌如霹雳。总似今日,灵山慧命,殆若悬丝;少室家风,危如累卵。又安得个慨然有志,扶竖宗乘底衲子出来?喝散大众,非唯耳边静办,当使正法久住,岂不伟哉!如或捧上不成龙,山僧倒行此令,以拄杖一时趂散。”(又卷十六《雪峰思慧禅师》)

意为:那时佛法(虽然)早已淡薄了,但是论起来还是(比如今)要好一些。

(7)召大众曰:“此一瓣香,熏天炙地去也。”印曰:“今日不著便,被这汉当面涂糊。”便打,乃曰:“谢公千里来相访,共话东山竹径深。借与一龙骑出洞,若逢天旱便为霖。”掷拄杖下座,公拜起。印曰:“收得龙么?”公曰:“已在这里。”印曰:“作么生骑?”公摆手作舞便行。印拊掌曰:“只有这汉,犹较些子。”(又卷十九《提刑郭祥正居士》)

(8)上堂:“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是甚么语话?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料掉没交涉。智慧愚痴,通为般若。颟顸佛性,菩萨外道,所成就法,皆是菩提。犹较些子。然虽如是,也是杨广失骆驼。”(又《大沩法泰禅师》)

(9)上堂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这两句犹较些子。忽遇羚羊挂角时如何?”直上指云:“天,天!”久立。(《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一《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语录》)

(10)长安甚乐到人稀(千圣同源),到者须知不是归(方可校[7]些子)。直道迥超凡圣外(云有人不肯在),由是曹溪第二槌(青霄无路)。(又卷二十四《潭州神鼎山第一代[洪]諲禅师语录》)

(11)智人云:你但将手向鼻上揩看。则是不肯。若肯揩一揩,方知早较些子。遂以水洗去之,全无臭气。若嗅一切物,元来皆无臭气。(又卷三十三《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12)时有一僧上堂头,白师云:“适来僧问和尚话,和尚答他,其僧似不肯和尚答底语。”师云:“只有此一僧不肯,为如更有人不肯邪?”僧云:“只是一僧。”师云:“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人总不肯,老僧犹较些些子,非但这一僧。”(又卷三十五《大随开山[法真]神照禅师语录》)

意为:就算是三千大千世界人都不认可我,我老僧也还是要好一点点。

(13)举玄沙问僧:“甚处来?”僧云:“瑞岩来。”沙云:“瑞岩有什么言句?”云:“和尚寻常唤主人公,自应喏云:惺惺着,他后莫受人瞒。”沙云:“一等弄精魂,犹较些子。”(又《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8]

(14)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禅林僧宝传》卷一《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15)若是知有底,聊闻举着,彻骨入髓,踢起便行。坐断报化佛头,不落语默声色,却校些子。(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一,T47/765a)

(16)眼里有瞳子,顶门亚一指。放出金刚圈,举世提不起,个中领略要渠侬,铁作脊梁金作齿,恁么便行丧儿孙,不恁么行校些子。灭却正眼瞎驴边,圆悟风光动天地。(又卷二十“偈颂·德珂禅人请赞”,T47/808a)[9]

这些“较(校)些子”从上下文看都应该是偏于积极的一面,当解释成“好一些”。有的前面有“始”“方”一类的副词修饰,有的用在“便是/只有……(犹)较些子”这样的让步复句或条件复句里,意思更明确。不过,袁先生把禅籍中的“较些子”分成两个义项,可能不一定有必要,这些“较些子”在具体语境中语意虽有轻重之别,但基本意思都是“好一些”,并无本质的区别。

袁宾先生在上引两书中都只解释了“较些子”表积极的一面,而没有提到其表消极的一面,这容易使人误解为禅籍中的“较些子”只有这一种用法,都是“好一些”的意思。事实上,在禅宗语录中,有一些“较(校、交)些子”的意思正好相反,是指“差一些”,例如:

(17)雪峰问德山:“从上宗乘,和尚此间如何禀授与人?”德山云:“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师闻举,云:“德山老汉一条脊梁骨拗不折。虽然如此,于唱教中犹较些子。”[10]保福拈问长庆:“岩头平生出世,有什摩言教过于德山,便道‘犹较些子’?”(《祖堂集》卷七《岩头和尚》)[11]

(18)师云:“德山老汉只凭目前一个白棒,曰:‘佛来也打,祖来也打。’虽然如此,交[12]些子。”(同上)[13]

(19)问:“小船渡大海时如何?”师曰:“较些子。”曰:“如何得渡?”师曰:“不过来。”(《五灯会元》卷十四《归宗弘章禅师》)

(20)上堂:“黄檗手中六十棒,不会佛法的的大意,却较些子。大愚肋下筑三拳,便道黄檗佛法无多子,钝置杀人!须知有一人,大棒蓦头打,他不回头。老拳劈面槌,他亦不顾。且道是谁?”(又卷十八《鼓山僧洵禅师》)

例(17)和(18)从“虽然如此”的话来看,岩头和尚虽然对德山和尚有所肯定,但是最终还是认为他要“差一些”。所以保福和尚感到奇怪,要把这件公案拈出来问长庆:“岩头平生出世,有什摩言教过于德山,便道‘犹较些子’?”其余二例从语境看恐怕也应该解释成“差一些”。不过,用作“差一些”的例子似乎比较少见,不如指“好一些”的常见。

禅籍中与“较些子”类似的还有“较(教)+数量(名)/疑问代词”的组合,这些“较(教)”的词性都应该是动词,后面的“些(子)”和“数量(名)/疑问代词”都充当“较”的补语。禅宗语录中常见这样的例子:

(21)因僧举云岩补草鞋次,药山问:“作什摩?”岩对云:“将败坏补败坏。”药山不肯,云:“即败坏,非败坏。”师云:“药山与摩道,犹教[14]一节在。”僧问:“和尚如何?”师云:“汝犹教一节在。”僧云:“学人则与摩教和尚一节在,未审作摩生则得尽于师机?”师云:“汝须亲自道始得。”(《祖堂集》卷十《长庆和尚》)

(22)师云:“我道毗卢不点头,你作摩生?”僧云:“学人到这里,直得无言可进。”师云:“饶你与摩,亦与老师较一阶地。”(又卷十一《睡龙和尚》)

(23)师与南泉向火次,南泉问师:“不用指东指西,本分事直下道将来。”师便把火筯放下。南泉云:“饶你与摩,犹较王老师一线道。”南泉又问赵州,赵州以手作圆相,中心一点。泉云:“饶你与摩,犹较王老师一线道。”(又卷十四《杉山和尚》)

按,“犹较王老师一线道”《祖堂集》中屡见,为禅宗有名的“话头”,也多见于《五灯会元》等。

(24)问:“头头到这里时如何?”师云:“犹较老僧一百步。”(又卷十八《赵州和尚》)

(25)师曰:“多知且置,闭门开门,卷之与舒,相较几许?”(《五灯会元》卷五《大同济禅师》)

(26)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风吹荷叶满池青,十里行人较一程。”(又《夹山善会禅师》)

(27)师曰:“大众看这一员战将,若是门庭布列,山僧不如他。若据入理之谈,也较山僧一级地。”(同上)

(28)遵曰:“一句迥超千圣外,松萝不与月轮齐。”师曰:“饶君直出威音外,犹较韶山半月程。”(又卷六《韶山寰普禅师》)

(29)问:“疋马单鎗直入时如何?”师曰:“饶你雄信解拈鎗,犹较秦王百步在。”(又《乌牙彦宾禅师》)

(30)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门下平章事,宫闱较几重。”(又卷八《祥光澄静禅师》)

(31)师曰:“这个且置,或遇心境一如底人来,向伊道个甚么,免被诸方检责?”山曰:“犹较昔日三步在,别作个主人公来。”(又卷十一《奯上座》)

(32)峰上报师,师曰:“虽然如此,犹较老僧三生在。”(又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

(33)问:“久负不逢时如何?”师曰:“饶你雄信解拈鎗,比逐秦王较百步。”(又《疏山匡仁禅师》)

这些组合中的“较”字显然都是“差”义,无烦详论。解释成“差一些”的“较些子”,其中的“较”和这些结构中的“较”是一脉相承的。

如此看来,“较(校、交)些子”确实有“差一些”和“好一些”两种相反的意思,[15]两义看似矛盾,实则相反而又相成。“减轻”与“好;愈”在语义上是紧密相关的:病情减轻就是病好了、病愈了;不平的心情减轻了,就是心情好了。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末句犹言“能比灵均死差多少呢”,意思是“差不了多少”,“差不了多少”也就是“好不了多少”,这两个意思是相通的。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较些子”有了相反的两种含义:“差一些”和“好一些”。不过,只有后面跟“些(子)”“多少/几多”以及表示“病愈”义的“较(校、交)”才有可能解释成“好”,其他情况下则只能解释为“差;不及”。

一个词语在同一种(或一类)文献中有相反的两种含义,这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事实也正是如此。就禅籍而言,在具体的文句中“较些子”究竟是指“差一些”还是“好一些”,就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了。不过很多时候要判定究竟是指哪一个意思并不容易,如袁宾先生所引的《五灯会元》卷七“长庆慧棱禅师”一例,原文如下:

(34)闽帅夫人崔氏(奉道自称练师),遣使送衣物至,曰:“练师令就大师请回信。”师曰:“传语练师:领取回信。”须臾,使却来师前唱喏便回。师明日入府,练师曰:“昨日谢大师回信。”师曰:“却请昨日回信看。”练师展两手。帅问师曰:“练师适来呈信,还惬大师意否?”师曰:“犹较些子。”(法眼别云:“这一转语大王自道取。”)曰:“未审大师意旨如何?”师良久。帅曰:“不可思议。大师佛法深远。”(第404页)

从下文闽帅的话来看,这个“犹较些子”理解成“还差一些”似乎也未尝不可。下面这些例子中的“较些子”都是不容易判断其确切含义的:

(35)师举佛日见夹山因缘云:“古人道:‘自己尚似怨家,岂况从人得?’与摩判断,堪与人为眼?为复不堪与人为眼?”对云:“虽然如此,犹较些子。”师云:“自己尚似怨家,为什摩道较些子?”对云:“唯有这个见解。”(《祖堂集》卷十三《报慈和尚》)

(36)僧问:“古镜无瑕时如何?”师良久。僧曰:“师意如何?”师曰:“山僧耳背。”僧再问,师曰:“犹较些子。”(《五灯会元》卷三《福溪和尚》)

(37)僧问南泉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为甚么三世诸佛不知有?”师曰:“未入鹿苑时,犹较些子。”(又卷四《长沙景岑禅师》)

(38)复召大众,众回首。乃云:“月似弯弓,少雨多风,犹较些子。”(又《睦州陈尊宿》)[16]

(39)上堂,良久曰:“莫道今夜较些子。”便下座。(又卷七《长庆慧棱禅师》)

(40)复曰:“汝诸人得恁么钝,看他古人一两个得恁么快,才见便负将去,也较些子。若有此个人,非但四事供养,便以瑠璃为地,白银为壁,亦未为贵。帝释引前,梵王随后,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亦未为足。直得如是,犹更有一级在,还委得么?珍重!”(又卷八《招庆道匡禅师》)

(41)师一日将蒲团于头上,曰:“汝诸人恁么时难共语。”众无对。师将坐,却曰:“犹较些子。”(又卷九《资福如宝禅师》)

(42)上堂:“触目不会道,犹较些子。运足焉知路,错下名言。诸仁者,山僧今日将错就错,汝等诸人,见有眼,闻有耳,嗅有鼻,味有舌,因甚么却不会?”(又卷十二《寿宁齐晓禅师》)

(43)上堂:“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金色头陀,见处不真。鸡足山中,与他看守衣钵。三千大喻,八百小喻,大似泥里洗土块。四十九年,三百六十余会,摩竭提国犹较些子。德山、临济,虽然丈夫,争似罽宾国王,一刀两段。如今若有个人鼻孔辽天,山僧性命何在?”(又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

(44)上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劳而无功,更有个拾得,道不识这个意,修行徒苦辛。恁么说话,自救不了。寻常拈粪箕,把扫帚,掣风掣颠,犹较些子。直饶是文殊、普贤再出,若到洞山门下,一时分付与直岁。烧火底烧火,扫地底扫地,前廊后架,切忌搀匙乱箸。丰干老人更不饶舌。参退,吃茶。”(又卷十七《洞山梵言禅师》)

(45)师曰:“宁可碎身如微尘,终不瞎个师僧眼。晦堂较些子,有般汉便道,熟处难忘。有甚共语处?”(又卷十八《大沩鉴禅师》)

当然,不易判断只是因为我们目前对文意还没有吃透(禅师的话语本来就很难理解),并不是说原说话人的意思就是模棱两可的。随着对禅宗语录研究的深入,相信大部分文句中的“较些子”还是可以得到确释的。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不管是从诗意还是“较些子”本身的含义来看,王梵志诗的“心下较些子”解释成“心里要好受些”可能更顺一些。[17]宋释居简《北磵诗集》卷八《十六夜月》:“今宵较些子,犹自胜闲时。圆缺有常守,阴晴无定期。”[18]“今宵较些子”犹言今夜好一些,也可作为旁证。

参考文献

郭在贻 1985 《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在贻 2002 《郭在贻文集》(第一卷、第三卷),中华书局。

蒋礼鸿 1997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蒋绍愚 2000 《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袁 宾 1990 《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

袁 宾等编著 1997 《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相 1953 《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朱凤玉 1985/1987 《王梵志诗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台北)学生书局。

 ﹝唐﹞王梵志著,项 楚校注 1997 《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日]衣川贤次、[日]西口芳男点校 2007 《祖堂集》(上、下),中华书局。

(原载《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

【注释】

[1]此为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的编号。

[2]此外郭先生还在《唐诗中的反训词》“校(较)”条、《〈太平广记〉词语考释》“校”条等处论及“校(较)”的词义问题(分见《郭在贻文集》第一卷第123—124页、第149—150页),因为跟这里讨论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就不详引了。

[3]参看:卢文弨《钟山札记》卷三(见《郭在贻文集》第一卷第150页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较(一)校”条、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教 交 校 较 效 觉”条、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南齐书〉札记》“觉”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6页)、吕友仁《申“觉”》(《文史》第二十二辑)、蒋绍愚《白居易诗词语诠释》“校”条(原载《国学研究》第2卷,1994年;又收入《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5—76页)及郭在贻诸文。

[4]蒋绍愚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参看其《唐诗语言研究》附录“唐诗词语小札·较(校)”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9页。另可参看蒋绍愚《白居易诗词语诠释》“校”条。

[5]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较些子】条也曾对此做过解释:<形>较好些。古方言。唐王梵志《他人骑大马》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53页)这条材料承苏芃博士检示,谨致谢忱。

[6]此例又见《五灯会元》卷三《鹅湖大义禅师》。

[7]《禅林僧宝传》卷十四作“较”。

[8]此例在唐昭宗光化三年(900)智严集的《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下》卷三作:云:“和尚寻常唤主人公,自应喏。”又云:“不妨惺惺。”师云:“一等弄精魂,犹教些子。”(《卍新纂续藏经》第73册第20页上栏)这条材料承赵家栋博士惠示,谨此致谢。

[9](15)(16)两例承赵家栋博士检示,特致谢意。

[10]《祖堂集》卷十一《保福和尚》作:“岩头云:‘实即实,于唱教中犹交些子。’”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校云:“交、‘较’通。”(第502页)

[11]又见于《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

[12]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校云:“‘交’、‘较’古今字。”(第338页)

[13]《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作:“岩头云:‘德山老人寻常祇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争柰较些子。’”

[14]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校云:“教、‘较’通。下同。”(第492页)

[15]这里的“好”应该看作形容词,郭在贻先生释作“胜过,超过”,则成了动词,恐怕不符合实际。

[16]《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六:“睦州示众云:我见百丈不识好恶,大众才集,以拄杖一时赶下。复召大众,众回首。百丈云:‘是什么?有什么共语处?’黄檗和尚,大众才集,以拄杖一时赶下。复召大众,众回首。檗云:‘月似弯弓,少雨多风。犹较些子。’雪窦云:‘说什么犹较!直是未在!若是雪窦,以拄杖赶下便休。’”可供参酌。此例承陈祥明博士检示,附此致谢。

[17]友生真大成博士来函云:这种“较(校)”的意义和用法比较灵活,其实很难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去对应。蒋绍愚先生在《白居易诗词语诠释》的末尾讲“最典型的是‘校’,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译法很不相同,在有的句子中甚至很难用现代汉语中某一个词来对译”,事实确乎如此。项先生释作“减轻些”,郭先生释作“胜过”“超过”,袁宾先生和您说的“好一些”主要也是根据上下文揣玩文意得出,此与训诂学中“犹”“犹言”的意味最近(项先生即言“犹云”)。(2009年6月8日电邮)真君所论中肯,谨录于此并致谢。

[18]此例承博士生刘君敬同学惠示,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