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粗—细
这是表示(条状物)横剖面大小的一对量概念。现代方言主要说“粗-细”,不过也有其他说法:“粗”还有“大”系(分布于吴语、赣语、湘语、粤语、闽语及西南官话),“奘”系(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晋语等)和“壮”系(兰银官话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43]“细”还有“小”系(分布比较零散)、“幼”系(主要是粤语和闽语)和“嫩”系(主要是客家话),还有一些其他说法。[44]
在古代,这组词的词义不像其他组那么清晰明确:“粗”的“(条状物)横剖面大”义跟一般的“大”义有纠葛,《汉语大字典》就把两个意思合并成了一个义项,释作“粗大,指物体径围大或体积大”;“细”的“(条状物)横剖面小”义跟一般的“细小;微小”义有纠葛,不易分清,以致《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没有给“细”单列“(条状物)横剖面小”这样一个义项。这给我们对这组词的考源和描述其发展过程带来了困难。
与今天同义的“粗”[45]和“细”先秦均已见,如:
(1)[孟夏之月]其器高以粗。(礼记·月令)郑玄注:“粗,犹大也。器高大者,象物盛长。”[46]
(2)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荀子·君道)
不过在上古汉语中,“粗”的主要意思是“粗糙;粗疏”,是“精”的反义词,用作“粗大”义的例子很少见;“细”的主要意思是“细小;微小”,与“大”相对,又用作“精细”义,与“粗糙”之“粗”相对,用作“(条状物)横剖面小”义的例子同样很难见到。
大概到南北朝时期,与今天同义的“粗”“细”才逐渐多见,如:
(3)灵帝熹平三年,右校别作中,有两樗树,皆高四尺许。其一枝宿昔暴长,长一丈余,粗大一围,作胡人状,头目鬓须发俱具。(《搜神记》卷六)
(4)阮德如每欲逸走,家人常以一细绳横系户前以维之。每欲逸走,至绳辄返。时人以为名士狂。(《续谈助》卷四引《世说》)
(5)瑶亡后,有一鬼,细长黑色,袒着犊鼻裈,恒来其家。(《太平广记》卷三二五“王瑶”条引《述异记》)
(6)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洛阳伽蓝记》卷一)
《齐民要术》中这种例子就十分常见了,如:
(7)良田一亩,用子三升;薄田二升。穊则细而不长,稀则粗而皮恶。(种麻第八)
(8)不用剶沐。剶者长而细,又多瘢痕;不剶虽短,粗而无病。谚曰:“不剶不沐,十年成毂。”言易粗也。(种榆、白杨第四十六)
“粗细”连文的例子也要到《齐民要术》中才较多地出现[47],例如:
(9)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挼饼粗细如小指大。(饼法第八十二)(10)手索粢,粗细如箭竿。(饧餔第八十九引《食次》)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齐民要术》的口语性及其语料价值。[48]
根据上面的初步考察,我们大概可以说,表示“(条状物)横剖面大/小”的“粗”“细”,虽然上古已有萌芽,但是要到中古时期才固定下来,此后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也可以说,上古汉语并没有专门的词来表示“(条状物)横剖面大/小”这个概念,“大/巨/粗”和“小/微/细”这些词是泛指各种“大”和“小”的,“(条状物)横剖面大/小”的概念在当时没有“词化”。这反映了概念“词化”的历时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