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济录》的断句

四、关于《临济录》的断句

《临济录》中的有些句子有不同的断句法,须作辨析。下面试举三例。

1.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词。眼似漆突。口如楄檐。

这是入矢义高的断句,他认为“也”同“虽”,唐末的诗文中此类例子很多。(第122页)杨曾文标点作:“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第26页、175页)按:如此断句和理解恐有问题。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完整的上下文:

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词,眼似漆突,口如楄檐。如此之类,逢弥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狱受苦。

“一生虚过也”句显然是对上面一层意思的小结;“道我出家”是另起一层,这里并不含有“虽”一类的让步语气。考《临济录》“也”字一共42见,只有句尾语气词和类同副词(=亦)两种用法,并没有相当于“虽”的用法。此处应为句尾语气词,属上句。标点本《古尊宿语录》“也”字即属上句(第68页),是。这种评述性的“也”字句在《临济录》中屡见,如“错了也!”“早错了也!”“大错了也!”等。

2.师因入军营赴斋。门首见员僚。师指露柱问。是凡是圣。员僚无语。

这是入矢义高的断句,不误。标点本《古尊宿语录》误将“斋门”连读,不可从。

3.至第四日,无人随看。独出城外,自入棺内,倩路行人钉之。实时传布市人,竞往开棺,乃见全身脱去。(《古尊宿语录》,第77页)

这是《古尊宿语录》的标点。入矢义高断句作:“至第四日、无人随看。独出城外、自入棺内、倩路行人钉之。实时传布。市人竞往开棺、乃见全身脱去。”按:两种断句均未尽善,划线部分应标点作:“实时传布,市人竞往,开棺,乃见全身脱去。”普化“自入棺内,倩路行人钉之”的消息“实时传布”,这种行为简直是太怪异了,所以“市人竞往(看之)”,(有人)“开棺”,才发现普化已“全身脱去”。这样标点文脉才顺。杨曾文编校本断句不误。《天》(中)本作:“至第四日,无人随看。独出城外,入棺,倩路人钉合。实时传布,续有人开棺看之,全身不见。”可供参照。

引用版本

《天圣广灯录》卷十、十一:《宋藏遗珍宝林传·传灯玉英集 附天圣广灯录》;《中华大藏经》第73册。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No.1985。

《景德传灯录》,福州东禅寺版,禅文化研究所编集、发行,1990年。

入矢义高译注,《临济录》,(日本)岩波书店,1989年。

〔唐〕慧然集、杨曾文编校,《临济录》(《中国禅宗典籍丛刊》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萧萐父等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

参考文献

何小宛 2009 《禅录词语释义商补》,《中国语文》第3期。

胡静书 2014 《论禅宗典籍中“勿”的“没有”义用法》,(韩)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东亚文献研究》第13辑。

江蓝生 曹广顺 1997 《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蒋冀骋 1991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绍愚 2005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雷汉卿 2006 《禅籍词语选释》,《语言科学》第4期。

雷汉卿 2009 《禅籍方俗词研究》,巴蜀书社。

李维琦 1999/2004 《佛经续释词》/《佛经词语汇释》,岳麓书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1982/1995 《汉语语法论文集》,收入《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

吕叔湘著 江蓝生补 1985/1992 《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收入《吕叔湘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

梅祖麟 1983 《敦煌变文里的“熠没”和“”(举)字》,《中国语文》第1期。

[日]入矢义高 1967—68/1996 《禅语谈片》,《讲座·禅》第一卷至第八卷月报。中译文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俗语言研究》第三期(1996年6月),蔡毅译。

[日]入矢义高 1985/1995 《干屎橛》,《图书》7月号。中译文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俗语言研究》第二期(1995年6月),题为《禅语散论—“干屎橛”“麻三斤”—》,蔡毅、刘建译(其中“干屎橛”一则为蔡毅所译)。

[日]入矢义高 1990/1993 《禅宗语录的语言与文体》,原载花园大学禅学研究会《禅学研究》第68号,1990年;中译文载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12月),李壮鹰译。

[日]太田辰夫 1958/2003 《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太田辰夫 1988/1991 《汉语史通考》,(日本)白帝社/重庆出版社(中译本),江蓝生、白维国译。

汪维辉 秋谷裕幸 2017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现状和历史》,《汉语史学报》第1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锳 1993/2006 《“前人”正解》,《辞书研究》1993年第2期/又收入其《语文丛稿》,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114页。

王云路 方一新 1992 《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

徐 健 1995 《〈五灯会元〉语词释义》,《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许少峰 2008 《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日]衣川贤次 1993 《禅宗语录导读(一)》,蔡毅译,《俗语言研究》创刊号。

[日]衣川贤次 1995 《禅宗语录导读(二)》,蔡毅译,《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日]衣川贤次 1996 《禅宗语录导读(三)》,蔡毅译,《俗语言研究》第三期。

[日]衣川贤次 2012 《临济录テクストの系谱(临济录文本的版本系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62册。

[日]衣川贤次 2016 《临济录的形成(改稿)》,戒法译,临济禅师1150年远讳记念“临济录”国际学会论文集,京都花园大学,2016年5月。

袁 宾 1987 《〈五灯会元〉词语续释》,《语言研究》第2期。

袁 宾 1990 《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

袁 宾 1994 《禅宗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

袁 宾等 1997 《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 宾 康 健 2010 《禅宗大词典》,崇文书局。

【附记】本文曾在“临济禅师圆寂1150周年纪念《临济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5月13—15日·日本花园大学)上报告。写作过程中承蒙衣川贤次先生多所指教并惠赠资料,张小艳教授和胡静书博士都提供过有用的资料和建议;2016年4月1日,同门学术沙龙曾讨论此文,与会的冯国栋教授、秦桦林博士以及友生真大成、吴玉芝等均有所补正,真、吴二君贡献尤多;博士生今村圭帮助翻译日文文献。在此统致谢忱。文中错误概由笔者负责。

(原载《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辑,巴蜀书社2016年6月)

【注释】

[1]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2]下文简称“《天》”。《天圣广灯录》有两种传世版本,一是福州开元寺版,即日本京都知恩院所藏宋版大藏经,见柳田圣山先生影印出版的禅学丛书之五《宋藏遗珍宝林传·传灯玉英集 附天圣广灯录》,日本中文出版社,1975年(感谢衣川贤次先生为笔者提供此本的复印件);二是《中华大藏经》第73册所收的影印本,其中卷十为金藏赵城广胜寺本,卷十一则是据上海涵芬楼本补录的(涵芬楼本系影印日本《卍续藏经》,而《卍续藏经》所收《天圣广灯录》,根据的是《毗卢藏》本,亦即福州开元寺本)。当两本有异时,前者简称“《天》(开)”,后者简称“《天》(中)”。

[3]衣川贤次(2016)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在论及“没溺深泉”一例时说:“‘渊’改‘泉’,初看这段像是显示作为唐代的资料,但从本书中并没有看到唐代避讳的例子(如‘虎’、‘世’、‘治’、‘显’等)来推测,应该是本段的作者(或书写者)企图将这一段故意提示为唐代的记录。”

[4]意为“有(那样的)日子在”,“索饭钱有日在”即“会有那么一天要索饭钱的”。也见于临济的老师黄檗: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唐人文章中偶有所见,如:逆使者段子光至,初拽入门,子光大呼曰:“仆射十三日入东京,远近尽降!闻河北诸郡不从,故令我告之。公若损我,悔有日在!”(《全唐文》卷五百十四殷亮《颜鲁公行状》)此例出现在对话中,可见是唐代口语。还可以省说成“有日”,如:如是之流,尽须抵债,向阎老前吞热铁丸有日。(《临济录》)入矢义高先生认为“在”是句尾表示强调的助词。

[5](金)牛拟开口,师便打。牛作倒势,师又打。牛云:“今日不著便。”(《临济录》)入矢义高翻译:“今天运气不好。”(第210页)“著便”是唐人语,著名的例子有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机警,异同著便。”时贤对此词多有考释,可参看蒋冀骋(1991:193);袁宾(1987,1990:26,1994:59);何小宛(2009)以及《唐五代语言词典》等。

[6]有些话虽有出典,如“空拳黄叶用诳小儿”出自北本《大涅槃经》卷二十、“如水乳合,鹅王吃乳”出自元魏《正法念处经》卷六十四,等等,但是用这种通俗的话说出来,是始见于《临济录》。下同。

[7]“里许”一词见于所谓的李白《暖酒》诗:“热暖将来宾铁文,暂时不动聚白云。拨却白云见青天,掇头里许便乘仙。”童养年收于《全唐诗续补遗》卷4,云出“缪氏本《太白集》”。(见《全唐诗外编》(下),第392页,中华书局,1982)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于此诗下云:“按《庭前晚开花》及此首语尤凡俗,不类太白。”这个意见是对的,此诗不可能是李白所作。

[8]《天》无“鬼”字。

[9]明本作“活泼泼”。明版《四家语录》作“活发发”。(衣川贤次2012:55)《汉语大词典》“活泼泼”条首引宋代例。

[10]《汉语大词典》“竭力”义下首引宋代例,嫌晚。

[11]大策子上抄死老汉语,三重五重复子裹,不教人见,道是玄旨,以为保重。(《临济录》)“复子”就是包袱,各家所释都正确。杨曾文据《天》(中)本作“复子里”,释云“‘复子’指衣服的里层”(第175页),这是依照误字而做出的错误解释。“里”是“裹”字形近之讹,《天》(开)本作“裹”不误。“复子裹”就是用包袱裹起来。

[12]于谷《禅宗语言和文献》谓“干屎橛”是“文偃禅师的著名机语”(第38页),不确。文偃禅师(864—949)是云门宗的创始人,时代晚于临济禅师。

[13]意思相当于“锻炼”。

[14]意思是擦屁股的手纸。

[15]《大正藏》本作“焌”。

[16]“来里有”,明本作“藉里头”。

[17]经初步检索,“脚跟不点地”这句俗语未见于唐代文献,宋代则常见,《朱子语类》卷十三:“人所以易得流转,立不定者,只是脚跟不点地。(点,平声。僴。)”记录者沈僴特地给“点”字注了音,可见这是地道的俗语,一般读书人可能会读错音。“揞黑豆”也未见于唐代文献,关于它的释义,详见下文。“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来里有人”和“探竿影草”同样不见于唐代文献。

[18]衣川贤次(2016)对《临济录》文本的形成问题有详尽深入的论述,指出:“示众”部分“可以认定为基于唐末传承的资料”,即这部分在较早的时候已经编辑定型了;而“行录”、“勘辨”、“上堂”部分则较晚才编定,有后来增补的内容,如“行录”中的“栽松”一则“整体可以认为是风穴乃至风穴以后的创作。风穴延沼是临济之后的第四代”,“所谓‘临济栽松话’,正是临济下四世以后的人们创作了假托沩仰的预言,并将其加入到了《临济录》中”,又如“胡喝乱喝”一则也是后来加上去的。衣川先生的文章列举了很多事例,可以作为我们甄别语言成分时的重要参考。

[19]临济禅师是今山东人,后来主要居住于今河北,他日常说的话应该是中唐时期的华北方言。不过当时禅僧一般都会云游四方,访学问道,据《祖堂集》和《临济录》记载,临济禅师除了在黄檗山(今江西高安县)跟着希运禅师学法、在大愚(居住于今江西省高安县与宜丰县)门下侍奉十余年(《祖堂集·临济和尚》)外,还到过朗州德山寺(在今湖南常德)、潭州沩山(在今湖南宁乡)、杭州径山(在今浙江余杭)和大慈山、襄州华严院、河南熊耳山(在今河南永宁县一带)达摩塔头,也到过龙光、三峰、翠峰、明化、凤林、金牛等地。(参看杨曾文2001:117)所以他对南方话应该是很熟悉的,用到一些南方的词语并不奇怪。

[20]此据《天》(中)本。其中有1处“伊”《天》(开)本作“他”(详下),另有1处《天》(开)本作“总教伊成佛作祖去”,《天》(中)本作“总教成佛作祖”,没有“伊”字。值得注意的是,《天》(中)本有两例“伊”在《大正藏》本中被改成了“他”。

[21]三者并用看来是禅宗语录的一个传统,《祖堂集》就是如此,但是早期的《六祖坛经》和《神会语录》除外。

[22]此据《天》(开)本。《天》(中)本作“伊”。

[23]衣川贤次(2012)认为“伊”比“他”保留着古老的形式。

[24]梅祖麟(1983)说:“《祖堂集》……这书的南方色彩很浓。‘与摩’‘任摩’在这书里大量出现,不在同时的敦煌变文里出现,正可以说明‘异没’‘与摩’‘任摩’在晚唐五代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特殊语汇。”他加注说:“我们讨论‘与摩’‘任摩’的地理分布,是以这些语词最早的出处为标准。例如《临济录》也有‘与摩’一词,这书是镇州临济惠照禅师(?—866)的语录,惠照是曹州南华人,在山东;临济在河北。但现存《临济录》的各种版本都导源于宋宣和二年(1120)在福州鼓山刻的重刊本(已佚),(引者按:此说恐误。)书中的‘与摩’不足以证明九世纪的华北方言也有这个语词。”维辉按:既然“与摩”不是临济禅师自己母语方言中的词,那他为什么会频繁地使用它,就需要解释。下文谈到的“没有”的“没”写作“勿”而不写作“没”,恐怕也是同类的现象。

[25]参看汪维辉、胡波《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2013年第4期。

[26]比如:黄蘗便打,师约住,与一掌,黄蘗大笑,乃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机案来。(《大正藏》本)《天》作“与师一掌”,误衍“师”字,应该是师(临济)与黄檗一掌,而不是相反。

[27]另有一处《天》本作“如是三致问,三打之”。

[28]参看梅祖麟(1983:47)。

[29]可参看:志村良治《恁么考》(《东方学》39,1970年),梅祖麟《敦煌变文里的“熠没”和“”(举)字》(《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7.1.1和7.8.3节,太田辰夫《〈祖堂集〉语法概说》(《汉语史通考》中译本第140页)等。衣川贤次(2012)说:“与么(摩)”从唐代出现,“恁么”从五代到宋代以后出现,“与么(摩)”在宋代消失,经过并用的时期,逐渐统一为“恁么”。

[30]其中有3例在《天》(中)本作“恁么”。

[31]胡静书(2014)有讨论,可参看。

[32]《祖堂集》中也有“没”,如:没佛可成,没道可修,没法可舍。(卷二“夹山和尚”)但远没有写作“勿”的多,特别是“勿交涉”没有写作“没交涉”的。太田辰夫《〈祖堂集〉语法概说》说:“本书用字保存了五代之旧。”(《汉语史通考》中译本第105页)另可参看梅祖麟(1983:49)。

[33]“勿嫌底法”2见,入矢义高译作“没有应该不喜欢的”(第66页)。

[34]引《因话录》、王建《宫词》、《神会和尚遗集》和《敦煌掇琐》5例,这里从略。

[35]原文中的下加点,本文都改成了下划线,特此说明。

[36]引贯休诗、《祖堂集》、《临济录》、寒山诗、拾得诗共9例,这里从略。

[37]袁宾、康健(2010:438)谓“勿”通“无”,未确。“勿”是“无”的弱化形式,并非简单的字形通假关系。

[38]在吕叔湘先生所举的“没”字例中,只有《神会和尚遗集》一例:“心定俱无,若为是道?—只没道,亦无若为道。”不过这个例子有问题,“只没道”前脱了一个“道”字,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吕先生已经正确地把它作为“只没”的例子加以引用。(7.8.3)入矢义高先生(1967—68/1996)专门讨论了“只没”和“与没”,也引用了这个有名的例子。另外,在《宛陵录》里“总没交涉”和“全无交涉”各有1例,“没交涉”也应该是宋人所改,“无交涉”则是书面语。

[39]只有《临济钞》在天头上批注“《广灯》作滟”,但并未据此字作释。

[40]结论是:“干屎橛”不是向来理解的“刮屎篦”,而是“棒状的干粪”。

[41]其中上引例(1)的“礼拜即是?不礼拜即是?”《天》(开)本两个“礼拜”均作“礼”,他本则皆作“礼拜”。

[42]《祖庭事苑》作“二”,应是。

[43]按,这几句也是《祖庭事苑》的原话,最后还有注音:“蓌,祖卧切。”

[44]此外,《临济录摘叶》:“人事:展拜之礼也。”《临济钞》:“人事:具威仪相见时之礼仪也。”《临济录万安钞》:“礼仪也。”无著道忠《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疏瀹》:“人事者,见人行礼也。”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但大意相同。

[45]第二条解释在串讲句意时说“向他家求觅”,大致是对的,但是一开始的释词“傍家者,他家也”说明注者仍误认“傍家”为偏正短语。

[46]如《临济录摘叶》:“傍家:他家也。”《临济钞》:“圭抄云:傍家,邪路也。(例1)向傍家失却自家珍也。(例2)傍家,言心外求法也。(例4)傍家者,心外也。(例6)(傍家走)入邪路也。(例7)”《临济录万安钞》略同。

[47]雷汉卿(2009:233)“傍家”条同。

[48]此据《大正藏》本,宫本“揞”作“暗”。《天》无此条。

[49]应即“攫”的异体字。

[50]“不亲”二字有涂改,不清晰,姑录如此,以俟达者。

[51]友生胡静书博士告知:她的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的盱眙话)也有“唵”这个词,词义完全相同。又,博士生许峻玮(河南温县人)说:他的方言中也有此词,读音与“覆盖”义的“掩”相同;本科生邵珠君(山东青岛人)说:胶东地区也说这个词。可见“唵”这个词在官话区的许多地方至今还保存着。

[52]今按:此例有异文,“唵”字宋、元、明三本作“齚”,这可能是因为版本传承有异,各本所据不同。(此据真大成副教授说。)

[53]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此经并非支谦所译,翻译年代可能在西晋之后。参看颜洽茂、熊娟《〈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陈祥明《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的译者及翻译年代》(《长江学术》2010年第2期);王毅力《从语言角度看〈菩萨本缘经〉之译者译年》(《五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4]赵州从谂禅师(778—897),青州临缁(今山东淄博市)人;投子和尚(819—914)名大同,舒州(今安徽安庆市)人。

[55]宋代的临济宗语录中偶见沿用,如:僧打圆相云:“者个作么生明?”师云:“明之则瞎。”僧云:“谢师指示。”师云:“屡生子!”(《虚堂和尚语录》卷二)海运鹏抟日月忙,夜光潜透斗牛傍。非惟按剑屡生子,瞎眼波斯满大唐。(《虚堂和尚语录》卷五)

[56]不过“瞎驴”在《临济录》中仅一见,是在“行录”的最后一段:“师云:‘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然示寂。”入矢义高《译注》说这一段文字是在临济宗盛行的宋代有人编造的(第211页。冯国栋教授认为此说可信),如此则“瞎驴”就不是临济禅师所说的话。

[57]杨曾文推测说:“‘屡生’大概是屡屡轮回生死,永不超脱的意思。”(第173页)这恐怕是望文生训了。

[58]王鸣盛《蛾术篇·娄猪》谓娄猪为求牡之猪。

[59]王云路《六朝诗歌语词研究》“约岸”条指出:“‘约’有‘依、沿’之义。”引例有:《北齐诗》卷一裴讷之《邺馆公宴》:“当阶篁条密,约岸荷蕖长。”《北齐诗》卷二萧悫《奉和初秋西园应教》:“约岭停飞旆,凌波动画船。”唐骆宾王《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古藤依格上,野径约山隈。”最后一例“依”与“约”对文同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362页。此承真大成副教授见告)今按:这三例的“约”跟《临济录》里的“约”虽然均可释作“依”,但是用法仍有差异,一是“依着;沿着”,一是“依据;根据”。不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承关系。

[60]宫本作“语”。

[61]宫本作“阿”。

[62]此例承博士生吴玉芝检示,谨致谢忱。

[63]标点作:“你要出,什么处去?三界、佛祖是赏系底名句。”(文字依据《天圣广灯录》本)解释为:“赏”是指人们赞赏希求的“佛祖”,“系”是指系缚人们的“三界”,原文的意思是“佛祖”和“三界”都只是话语而已。

[64]《天》(中)本作“更觅第二杓恶水便泼”。辨见入矢义高(1967—68/1996)和衣川贤次(2012)。这段话在《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语录》中记载的问者和答者刚好相反,参看杨曾文(20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