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鼻”和“嗅2-a”的先后

3.2 “鼻”和“嗅2-a”的先后

闽东区福宁片的“嗅2-a”,多数闽语及广东东部、台湾客家话的“鼻”和南部赣语、江西南部客家话的“嗅2-a”构成很明显的“ABA”分布。从地理分布来看,代表早期的说法无疑是“嗅2-a”,“鼻”乃是词汇创新的结果。

闽语中“鼻”字的读音也支持这一观察。表示“鼻子”的“鼻”字的读音在闽语各方言中构成较严谨的语音对应关系,只有闽南区方言的韵母鼻化目前无法解释。而“闻”义的“鼻”字的读音则缺乏这种规则的语音对应,共出现三种读音:(1)声母[pʰ]、调类阳去,与“鼻子”义的“鼻”同音,例如:厦门pʰi˘6;潮州pʰi˘6;(2)声母[b p]、调类阳去,例如:浦城石陂bi6;仙游pi6;福州pei6;(3)声母[pʰ]、调类阳去,只有平潭一个点,读作[pʰe6]。我们不能构拟这三种读音的共同原始形式。这很清楚地表明“闻”义的“鼻”不能追溯到原始闽语。

总之,“嗅2-a”早于“鼻”,换言之,在大部分闽语和广东东部、台湾的客家话当中曾发生了“鼻”取代“嗅2-a”的词汇演变。

这一观察合乎文献方面的证据。“鼻”最初的意义是“鼻子”,而且在文献上我们不能发现“鼻”表示“闻”的确凿证据。参上文2.3。这都说明“鼻”表示“闻”是一个很新的词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