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阳”系
包括其扩充形式。“太阳”主要分布在官话区和北部吴语,此外湘语中有部分分布,赣语只有湖南华容一个点。徽语和客家话以下的南部方言都不说“太阳”。
不少方言中对{太阳}都有拟人化的尊称,所用的构词成分有爷、公、爸爸、婆、奶儿和王、菩(萨)、佛等,其中男性称谓较多。这是出于对太阳的崇敬,也反映出佛教对汉语的影响。这些形式实际上都是“太阳”或“日头”的变体,是后起的。[6]
两大系之外,还有少数地点说天地儿、戏=头、□[zo31]头、□[biŋ21]日等,其中“□[zo31]头”和“□[biŋ21]日”可能也可以归入“日头”系[7]。
{太阳}古称“日”。《说文解字·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段玉裁注:“囗象其轮郭,一象其中不亏。”“日”字甲骨文已见,作、
等形,是个象形字,许慎所说不误,不过以“实”释“日”,则是用的声训。古籍中例子常见,不必举。
{太阳}的名称,在汉语史上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日”的复音化(主要是“日头”及其变体“热头”“月头”和它们的扩充形式),二是从“日”到“太阳”的历时更替。“日头”的说法大概始见于唐代[8],例如:
(1)又为《喜雨》诗曰:暗去也没雨,明来也没云。日头赫赤出,地上绿氲氤[9]。(《太平广记》卷258“权龙襄”条引《朝野佥载》)
(2)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寒山《以我栖迟处》诗)
(3)醉后吟哦动鬼神,任意日头向西落。(五代吕岩《长短句》,《全唐诗》卷859)
(4)师云:“老僧要坐却日头,天下黯黑,忙然皆匝地普天。”(《祖堂集》卷7“夹山和尚”)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今天仍遍布各方言区。“日”双音化为“日头”,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大趋势。
关于“太阳”,王力先生(1958/1980:495)说:“‘日’的转变为‘太阳’,在汉语词汇演变史中是一个很有趣的、很典型的例子,所以值得追溯它的历史。”“先秦的‘阳’字早已有了‘日光’的意义(《诗经·小雅·湛露》:‘匪阳不晞’[10];《孟子·滕文公》:‘秋阳以暴之’)。但是,‘太阳’二字连在一起是汉代的事,那时‘太阳’的‘阳’是‘阴阳二气’的‘阳’。‘太阳’在最初并不专指‘日’,而是指极盛的阳气,或这种极盛的阳气的代表物。例如: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说文解字》)……但是,《淮南子·天文训》说:‘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这就是‘日’称‘太阳’、‘月’称‘太阴’的来源。‘月’称‘太阴’到后代只用于特殊的场合,没有能在全民语言中生根,算是失败了;‘日’称‘太阳’却成功了。”按:称“日”为“太阳”确是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所以正是在阴阳五行说最盛行的汉代,“日”有了“太阳”这样一个新名称,例如:[11]
(5)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汉书·元帝纪》)颜师古注:“太阳,日也。”
(6)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后汉书·王允传》载士孙瑞语)
(7)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李善注引《正历》曰:“太阳,日也。”
在引了李白、杜甫和李贺诗的例子后王先生说:“在唐代,‘太阳’只是‘日’的别名,它在口语里是否完全代替了‘日’,还不敢断定。但是,我们相信,它这样常常见用,至少从宋代起,它已经进入了基本词汇了。”(第496页)这一看法需要重新验证。比如在《朱子语类》中,“太阳”虽然出现了10次,但只有1例是指称{太阳},而“日头”则有3例。可见宋代口语基本上还是说“日头”的。即使到了《红楼梦》中,“太阳”(7例)和“日头”(8例)的出现频率仍不相上下,替换过程远未完成。实际上从“日”到“太阳”的历时更替直到今天也没有完成,现在各地方言中老派大都还说“日头”;[12]不过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语言统一进程(普通话化)”的不断加快,“日头”正处在急剧消亡中,受过教育的当代青年人大概基本上已经只说“太阳”不说“日头”了,哪怕是讲方言。
{太阳}之于人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是这样的一个基本词在汉语史上却发生了词汇替换,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可能跟避讳有一定关系。大概从元代开始,“日”在北方地区与亵词“㒲”(又写作“入”等)同音,所以逐渐被“太阳”所取代。[13]这也正是“太阳”一词今天主要分布在官话区和吴语的原因[14]。在大部分非官话区,“日”字不需避讳,所以就没有改称为“太阳”的必要。
从共时平面看,“太阳”呈现出“长江型”分布的特点[15]。《解释地图》“1-1 太阳:综合地图”说:“普通话词‘太阳’虽然分布区域很广,但是出现频率比‘日头’要低一些,特别是在吴语以外的南方非官话地区出现得较少。而在江苏及其周边的江淮官话区可以看到集中性的分布。”“‘太阴’和‘太影’集中分布在江苏北部至山东南部一带。苏晓青、吕永卫(1994:186)认为‘阴’和‘影’均为‘阳’的轻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形出现在‘太阳’与‘日头’的交界地带。”(60页)这些情况都表明,“江苏及其周边的江淮官话区”是“太阳”一词的扩散源。如今说“太阳”的地区,原先也是“日头”,明代以后逐渐被“太阳”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