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老

1.训老

有一种近代汉语词典(失记出处)“训老”条云:

市语。指鼻子。一般作“嗅老”。“训”有可能是“嗅”的音变,或是“熏”的借字。旧戏曲业市语称鼻子为“熏子”,东北土匪称鼻子为“讯头”。明佚名《醉太平带莲花落·掉侃》:“再休题嗑着齿老,剪着稍老,睁着矑老,侧着听老,耸着训老,摸着乳老,舒着爪老。”[12]

按,“训、熏、讯”均当是“嗅”的记音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老”条引方诸生(即王骥德)本《西厢》五之三注:“北人乡语,多以老作衬字,如眼为睩老,鼻为嗅[13]老,牙为柴老,耳为听老,手为爪老,拳为扣老,肚为庵老之类。”正作“嗅老”。今吴语(如宁波话)“嗅”仍与“训、熏、讯”同音。[14]《集韵》“嗅”有“香仲切”一音,正是吴语今读之所本。因此“训老”实即“嗅老”,是“谓词性语素+老”构成的双音词。由此可见明代北方话中“嗅”可能仍有读作“香仲切”的,与今天读作“许救切”(xiù)的不同。[15]

但是王学奇(1982)和王学奇、王静竹(2002:968)却都认为“训老”是指“肩”,王学奇、王静竹(2002:696)又说“耳为‘听老’或‘训老’”,这恐怕都是据“耸着训老”一句所作的臆测。宋无名氏《绮谈市语·身体门》记载得很清楚:“肩玉楼,鼻玉卢、嗅老,耳听老、闻子。”“肩”叫“玉楼”,“耳”叫“听老”,都不叫“训老”。王学奇(1982)指出:前人对“~老”系列词就不乏误解者,如说“爪老谓面也”“爪老是妇人也”[16]之类,甚至一代语言大师汤显祖也会误用,如《牡丹亭·圆驾》:“轻轻的把那撇道儿揢,长舌揸。”“撇道”本指“脚”,他却用来指“嗓子”,怪不得同时代的王骥德在《曲律》卷三《论讹字》中批评道:“汤海若《还魂记》[17]末折:‘把那撇道儿揢,长舌揸。’是以撇道认作颡子也,误甚。”可见王学奇、王静竹误解“训老”为“肩”或“耳”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