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少

1.多—少

“多”和“少”是最基本的表量概念。现代汉语方言中,大部分地区都说“多”和“少”,只有少数方言有其他说法:

多:闽语说“穧”(绝大多数)或“有穧”(少数,如福安、宁德闽语),有些地方说“穧”也说“加”,如厦门、潮州、澄海、南澳。此外还有“夥”(如浙江松阳、龙泉、庆元,福建顺昌、泰宁)和“夥穧”(如福建沙县、三明)。[7]

少:宁波话(笔者母语)与“多”相对的通用反义词是“缺”,如:只送介眼东西忒缺了|俗语:人多好用力,人缺好吃食。[8]也说“少”,如:香烟少吃眼。两者用法上有差异,具有互补性,大致的情形是:作形容词,修饰动词,一般说“少”,如:饭少弄眼|你钞票少拨其眼;作形容词和动词,用作谓语和补语,则多说“缺”,如:该工作工资忒缺,我勿想做|饭弄勒忒缺了,勿够吃。宁波话“少”“小”同音,容易引起歧义,这可能是多说“缺”而少说“少”的原因。苏州话还有古词“寡”的部分残留,专指酒席上菜肴太少:今朝菜是蛮好葛,就剩忒寡,盆子只只朝天。[9]

现有的方言词典尚不足以详尽准确地反映方言用词的真实情况,如《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宁波方言词典》就只收了“缺”的动词义(表示“差;少”,如:三~一|万宝全书~只角),而未收形容词义,因此方言的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10]

在汉语的历史上,“多”的同义词有“众”“夥”等,“少”的同义词有“寡”“鲜(尠、尟)”“罕”“希”等,其中“寡—少”曾经发生过历时替换。下面分别讨论。

表示“数量大”这一概念,先秦主要说“多”,也说“众”,还有方言词“夥”。《说文解字·多部》:“多,緟也。从緟夕。”段玉裁注:“緟者,增益也,故为多。”《说文解字·㐺部》:“众,多也。”《尔雅·释诂上》:“多,众也。”《方言》卷一:“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

“多”字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已常见,《诗经·周颂·访落》:“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郑笺:“多,众也。”“衆”也常见于甲骨文(写作等形),历来主要用作名词,指“众人,大家,许多人”(这从甲骨文字形上也可以看出来),虽然也可用作形容词,与“多”同义,但基本上还是用于人(多特指军队),“众”始终带有[+人]这一语义特征,所以与“多”不能相提并论。可以说,表示“数量大”的主导词,从甲骨文时代一直到今天都是“多”,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变化。现代方言中只有南部吴语和闽语的部分地点保留古方言词“夥”;闽语用“穧”和“加”,来源待考。

表示“数量小”这一概念,先秦以说“寡”为主,秦汉以后,“少”逐步取代了“寡”,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11]《说文解字·小部》:“少,不多也。”段玉裁注:“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说文解字·宀部》:“寡,少也。”

在传世的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只用“寡”而不用“少”的有《周易》(6例)、《尚书》(1例)、《周礼》(19例)、《论语》(10例)、《尔雅》(2例)、《孝经》(1例),只用“少”而不用“寡”的则有《诗经》(1例)、《仪礼》(1例)、《穀梁传》(3例)。“少”取代“寡”的竞争,至战国后期达到高潮,到《史记》的时代,大概已基本完成。请看表1这组统计数据。

表 1

上述数据清楚地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寡”的用量逐渐减少,“少”的用量则逐渐递增(《老子》的情况较特殊)。在上古汉语早期,有许多文献根本不用“少”;而从战国起“少”开始多用起来,大约到战国后期,两者的出现频率已经基本持平或“少”略多于“寡”;到了《史记》,“少”就占据了绝对优势。这说明,战国末期以后,“少”已经是一个使用普遍的全民常用词了,[12]此后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由反义语素构成的上位词,先秦有“多寡”和“多少”,都始见于战国时期,“多少”的出现频率高于“多寡”。如: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第六十三章)到《史记》中,“多寡”已不见,只用“多少”(5见),大约西汉以后上位词就固定为“多少”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