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两音两义

(一)“鸟”的两音两义

“鸟”在现代汉语通语(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两个意思:niǎo是通用音、通用义,指“鸟类的总称”;diǎo是专用音、专用义,指“男阴[1]”。[2]

“鸟”在现代方言中的读音情况,有多位学者曾经论及,但限于资料,所述都不够全面,这里依据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98“鸟特字的声母”地图,归纳为表1。

表1 方言中“鸟”的声母

① 《汉语方言地图集》“读如精母”类列有湖南耒阳(赣语)、永兴(赣语)和泸溪乡话三个点,前两个点读作ʨ,泸溪乡话读作ts。秋谷裕幸先生来信告知:湖南耒阳这个方言中,t组声母拼细音时读成ʨ,导致“焦”和“刁”同音。因此,“鸟”假使读塞擦音,它并不一定与闽语的塞擦音有关系。我手头没有永兴方言的材料。但还是首先要确认精组和端组的分合情况。(2011年10月21日电邮)秋谷先生的意见是对的,笔者谢谢他的提醒。据胡斯可《湖南永兴赣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09年第3期),永兴的情况与耒阳完全相同,也是“焦”和“刁”同音。因此,这两个点“鸟”的声母读法虽跟闽语相似但性质不同,《地图集》的处理未当。本文把这两个点归入“读如端母”而不归入“读如精母”。泸溪乡话的情况,友生胡波帮我请教了吉首大学的瞿建慧老师,她回信说:“我个人认为,泸溪乡话说的是‘雀儿’,而不是‘鸟儿’,在泸溪话里没有古端母字今逢齐齿呼读如精母的现象,至于把鸟儿说成雀儿是不是由于避讳,我不敢妄言。”(2012年3月20日电邮)实际上在《地图集•词汇卷》的036“鸟儿”地图中,泸溪乡话标的是“□[ʥy334]子等”(详下文表2),而不是“鸟”,可见把泸溪乡话标作“读如精母”也未妥,本文把它归入“无”类。如此看来,就目前所知,“鸟”读如精母的现象只见于闽语。

说明:①地图原注:以“鸟儿”里的“鸟”字音为依据,不包括其他场合的“鸟”字。

②读如端母的包括:t、th、ɗ、l。

③读如泥母的包括:n、l、ȵ、ɲ、ȵdʑ。

④读如精母的包括:ʦ、ʨ。

⑤其他的包括:l、ŋ、ø。

⑥“无”指有些方言点不说“鸟儿”,而用其他词代替。参看表2。

⑦表中数字是方言点数。

表中读如端母的是保持旧读,读如泥母、精母和“无”的则是缘于避讳。各方言区的大致情形如下:

官话区(包括晋语)将近60%的点不说“鸟儿”(即表中的“无”),说“鸟儿”的读如泥母的约占40%,这都是出于避讳;读如端母的只有12个点:湖北黄梅,湖南常德、汉寿、临澧、桃源、郴州、靖州、通道、张家界,江苏丹徒,江西九江县、瑞昌—都是处在周边读如端母的地区;此外四川华蓥和重庆忠县两个点读作零声母(即表中的“其他”)。

平话“无”和读如泥母的占到约68%,读如端母的占27%,总体上靠近官话。其中桂北平话多读如端母,只有贺州、富川、钟山等为“无”,而桂南则多为“无”或读如泥母,湖南宁远平话也读如泥母。

徽语读如泥母和“无”的点比读如端母的多将近一倍,也与官话靠近。

吴语读如端母的占81%强;不说“鸟儿”和读如泥母的约占19%,具体的方言点是:安徽池州、清阳,江苏溧阳、常州、通州、靖江(吴)、江阴,浙江杭州[3](以上读如泥母);安徽黄山区、当涂、铜陵县、繁昌、南陵、芜湖县、泾县、宣城,江苏金坛、高淳、溧水、海门、启东,上海崇明,浙江洞头(以上为“无”)。绝大部分处在跟官话接壤的地区,只有浙江杭州和洞头是例外,杭州的情况详下文。

客家话读如端母占绝对优势(约89%);只有2个点读如泥母(广东信宜、湖南汝城),6个点为“无”(广东东源、和平、龙川、博罗、惠州、连南),当是受周边强势方言的影响所致。

湘语读如端母的也占近70%,其余约30%读如泥母或“无”。

赣语读如端母的约占60%,不过还有约40%为“无”或读如泥母。

土话读如端母的约占82%,“无”和读如泥母的约18%。

以上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和土话总体上倾向于保持旧读。

粤语95%是“无”,说明粤语是避讳“鸟”字的(详下);只有广东阳春、广西玉林读如端母,广西兴业读如来母。

闽语读如精母的是主流,占75%。平山久雄先生(1992)认为是由于避讳。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秋谷裕幸先生,他回信说:“闽南区、闽东区和莆仙区‘鸟’的声母存在读同精母的现象,原来的[*t]现在改读成[ts]。我认为原因应该是避讳。那么,为什么改成[ts]声母而没有改成其他声母呢?这大概是受到‘雀’字声母的影响而成立的。”(2011年10月18日电邮)又说:“平山教授指出了闽语‘鸟’字[ts]声母出于避讳,但没有讨论其成因,这仍然是一个谜。”(2011年10月19日电邮)此外福建龙岩、建阳、浦城(闽)、武夷山、南平、福安、莆田、大田、沙县、尤溪10个点不说“鸟”字,福建光泽、建宁、将乐、泰宁,浙江苍南(闽)、泰顺(闽)6个点读如端母,福建三明、漳平读[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