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

二、历史

作为鸟类的总名,“鸟”这个词在汉语中可以说亘古未变,甲骨文已有[14],历代载籍习见,直到今天仍说。

古代除了“鸟”,还有一个“隹”字,《说文解字·隹部》:“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15]此字虽然甲骨文中已有,但一直未见文献用例[16],它是否曾经作为一个词在汉语中使用过,值得怀疑,故本文姑置不论。

“禽”有一个义项与“鸟”对当,即“鸟类的总名”,《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今天仍有“飞禽走兽”的说法。但“禽”的本义是“走兽总名”(见《说文》),段玉裁认为用作鸟类总名是“称谓之转移假借”[17]。据王泗原《古语文例释》“禽但谓兽,鸟不曰禽”条,“禽”之古义与“兽”同,不作“鸟类”讲,后来由于四个因素的影响,“禽”才有了“鸟”义。(230—235页)可见这个义项是后起的,它在古书中可以得到印证,如汉张衡《归田赋》:“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但用例并不多。实际上“禽”是个义域宽泛的词,它并未作为“鸟”的对等词跟“鸟”形成过竞争,只是有时用作“鸟”的同义词而已。类似的还有一个“雀”,有时词义也相当于“鸟”,但唐以前通常都是泛指小鸟,大鸟不能称“雀”,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然明)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所以在唐以前的上古和中古汉语阶段,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词跟“鸟”形成过真正的竞争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