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喷”和“听”
3.4.1 喷
如果只依据共时分布方面的证据,就难以判断“喷”的新旧,所以我们要参考文献方面的证据。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第680页共列举了“喷”字的五个义项(pēn三个义项,pèn一个义项,fèn一个义项),其中不存在“闻”义。可以说,“喷”的“闻”义是一个较新的义项。据此,我们认为“喷”是较晚才产生的“闻”义词。《汉语大词典》卷3第498页收录了“喷(pèn)鼻”一词,表示“扑鼻”。“有香味”变成“用鼻子闻”是有可能的。比如,上海方言和苏州方言中“香”除了“一种气味,与‘臭tsʻɣ1’相对”以外,还有“嗅,吻”义,如“香面孔”。参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2746页。
此外,“嗅1”早于“喷”还有分布方面的证据。据《图122》,吴语婺州片义乌方言“闻”说“喷”。但方松熹(2000:221)所记的是[ɕyən1],为“嗅1”。[60]由于周边的方言都说“喷”,如果“喷”早于“嗅1”,义乌方言的“嗅1”就难以解释其来历。反之,如果“嗅1”早于“喷”,义乌方言的“嗅1”可以理解为旧词的遗存。
吴语处衢片、婺州片、徽语的“喷”和湖南省赣语浏阳方言的“喷”被“嗅1、2”隔开,构成“A喷B嗅A喷”分布。按方言地理学的常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喷→嗅”的结论。不过,此时代表早期说法的不是“A喷”而是“B嗅”,“A喷”应该是平行词汇演变的结果。可见,我们解释“ABA分布”时不能光看分布。
3.4.2 听
“听”的基本义是“用耳朵接受声音”。《汉语大字典》第四卷第2799—2800页共列举了“听”字的十六个义项,但其中不存在“闻”义。可见,“听”的“闻”义是较新的义项。官话区的少数方言中“听”取代了“闻”,而南方方言的少数方言中“听”则取代了“嗅1”,各地方言里的“听”各自独立地获得了“闻”义,和“喷”一样,也是一种词义的平行演变。
我们观察《图122》,或许能够发现河北省、山东半岛尖端表示“闻”的“听”和湖南省中部表示“闻”的“听”大致上构成“A听B闻A听”分布。不过,此时代表早期说法的不是“A听”而是“B闻”,情况与上述“A喷B嗅A喷”的分布相同,此时不能按方言地理学的常规分析,得出“听→闻”的结论。
3.4.3 小结
总之,“喷”和“听”都是较新的“闻”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