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深—浅

6.深—浅

这是一对表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的量概念,现代方言各地一致,都说“深”“浅”。

“深”和“浅”出现都很早,在上古文献中已常见,如:

(1)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诗·邶风·匏有苦叶)

(2)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邶风·谷风)

“深浅”和“浅深”先秦也已见,如:

(3)问之时若应。长应有深浅。(墨子·经说下)

(4)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吴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5)时令人行貌封,及视关入桓浅深。(墨子·备城门)

(6)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礼记·王制)

(7)有刍水旁者,告齐候者曰:“水浅深易知。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吕氏春秋·处方)

大概汉代以后,“深浅”成词,逐步由“指水的深浅程度”的本义引申而指事物的轻重、大小、多少等。如: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正贯》:“论罪源深浅,定法诛,然后绝属之分别矣。”《汉书·宣帝纪》:“皆受官禄田宅财物,各以恩深浅报之。”唐独孤及《和赠远》:“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又用作比喻义,比喻分寸。如《西游记》第七四回:“那老者笑道:‘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还可以偏指深,“浅”无义,如:宋李持正《明月逐人来·上元》词:“星河明澹,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水浒传》第一回:“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后来的这一扑,力太猛了,这枯干戳进肚皮,有一尺多深浅。”[37]“浅深”连文虽然历代亦不乏用例(早期医籍中尤为多见),但始终保持着字面意义[38],没有“深浅”那样的比喻义和偏义用法,可见并未真正成词。所以“浅深”的地位始终不能和“深浅”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