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厚—薄
“厚”“薄”是表示扁平物上下之间的距离的一对量概念,现代方言各地基本一致,较大的差异是粤语管“厚”叫“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说法,但都只有零星分布;[39]“薄”江淮官话区及西南官话的有些点说“枵”[40]。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中相当于“薄”的“枵”,来源不明,目前也未见到古代的用例。
“厚”和“薄”都出现很早,如:
(1)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诗经·小雅·正月)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厚薄”“薄厚”连文先秦也已常见,上文已有论及,又如:
(3)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以令役于诸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4)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荀子·礼论)
(5)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有说。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弇则郁,长甬则震。(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
(6)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最有意思的是《逸周书·月令解》中的这个例子:
(7)饬丧纪,办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
前用“厚薄”,后用“薄厚”,义同。同样的话也见于《吕氏春秋·孟冬纪》和《礼记·月令》,《吕览》同《逸周书》,而《礼记》则相反:前用“薄厚”,后用“厚薄”。可见当时的语序是比较自由的,尚未固定。大约从唐代开始,“薄厚”几乎只用于书面语,口语文献中就很少见到了,像《朱子语类》,“厚薄”极常见,但未见“薄厚”。[41]“厚薄”历代都常见,而且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①犹浓淡;稀稠。②犹大小;多少。③顺利和蹇滞。多指命运。④犹亲疏。⑤指富裕或穷困。⑥犹好坏。[42]可见至迟在唐代,“厚薄”的语序就固定下来了,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