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

(一)文字

此书文字的书写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记录口语音为主,如“啊哥—阿哥”,有很多口语词是用记音字记录的,甚至写不出汉字时就直接用谚文记音;有的音可能由于母语干扰而误记,如“比谤(方)说”。此外,简体、俗写触目皆是,是民间书写习惯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抄本,对研究简化字和俗字而言真是一个宝库。

1.简化字

《骑》系列中有很多简体字,比如:嗳—噯,爱—愛,变—變,吃—喫,辞—辭,带—帶,单—單,担—擔,灯—燈,点—點,断—斷,対—對,盖—蓋,干—幹,赶—趕,阁—閣,搁—擱,个—個,雇—僱,过—過,号—號,将—將,脚—腳,净—淨,旧—舊,宽—寬,来—來,脸—臉,礼—禮,凉—涼,粮—糧,两—兩,刘—劉,楼—樓,猫—貓,门—門,们—們,却—卻,绳—繩,数—數,随—隨,条—條,问—問,银—銀,余—餘,灾—災,猪—豬,装—裝,准—準。为简化字历史的研究又提供了一种第一手材料。有些则是古代的通用字或古体,如:句(够),啚(图),卓(桌)子,等等。

2.俗字

书中俗字很多,如:倴(笨),挪(张罗),罣(罷—罢),敀(归:敀起),亰(京),庅(么),咳(还),粮(粱:高粮),擃(弄),慟(懂),筭(算),艮(银),托䚹(庇)[7],合宲(实—适),老宲(实),戋(钱),膄(瘦),(碱?),㒱(梦),(趟),㑑(咱),㑅(作),煬(烫),朖、朗(亮),甩(扔),(离),(声),(本),(等),関(关), (瞧),㪚(散),(嘴),等等。有些字则属于当时的习惯写法,如句尾语气词“咧”,程度副词“狠(=很)”,等等。这些字有很多在《你》《华》中也能见到[8],但也有一些不见于《你》《华》,其他传世文本中亦罕见。这些俗体可以补《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之不足,如“倴”字,《汉语大字典》“用同‘笨’”条仅引明代二例: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三出:“这灶下倴汉生活,何难之有!”明冯惟敏《南吕一枝花·日食救护》:“站的站天生的心倴,看的看日射的睛昏。”《汉语大词典》则未收此字。本书用例可以证明,这一写法一直到清代中后期还在民间流行。此字还有讹体,见A本29a“好手倴”。又如“罣”字,《大字典》只列guà一音,释作“悬挂;绊住”和“内心牵挂”,未言及同“罢”的用法。又如“宲”字,《大字典》仅引《玉篇·宀部》“宲,古文实”,未举例。“㒱”则显然是民间所造的一个简体俗字,暂未见于他书,《大字典》也未收。

其中敀(归)、(离)、(声)三个字目前只见于朝鲜时代的汉语文献。

“敀”,《大字典》云:pò ①同“迫”。②大打。(缩印本第612页)周志锋发现《九云梦》中有大量“敀”同“归”“皈”的用例。[9]“敀”即“皈”之俗体。刊刻于1677年的《朴通事谚解》,其谚解部分出现3处“皈”,原卷都写作“敀”。[10]不过在《朴通事谚解》里有11处“歸”,显然当时“歸”更占优势。而《骑》的A本中“敀”7见,皆同“归”,未见一处“歸”。《你》无“歸”,“敀”1见,但《学清》里写作“帰”。《华》则全部用“歸”。在没有其他文献材料证明的情况下,我们暂时认为:朝鲜时代,“皈”通常写作“敀”,嘉庆初年曾一度被广泛使用,但很快又让位于“歸”。奇怪的是,元代就已出现、笔画更为简单的“归”字,却没有在这几种教科书中露面。

”,《大字典》未收,《中华字海》据《集韵》,称其同“”。(第942页)但《骑》中的“”,肯定不是表示“幼鹑”的“鳼”,通过文例和异文可见,这个字就是“离”,只是将“离”的左边部分换成了简省符号“文”。近代汉语文献中,以“文”替代笔画复杂的部件是很常见的,如:斈(學)、㪯(舉)、(觀)、(勸)、対(對)等。“”也是这样的情况,但国内传世典籍罕见,朝鲜时代的汉语文献中倒很多。

“聲”,草书或作“”,楷定为“”,又可写作“”。这两种写法在《九云梦》中都有用例。[11]不过,《骑》和《你》中出现的“”从麦从羊,系另一种俗体写法,大概是因“”左边部分与“麦”形近而出现的异体,除了这两种汉语教科书抄本外,暂时未见其他文献使用。

3.记音字

书中还有大量的记音字(同音替代字),如:甚嗎(么),惱(闹),啊(阿)哥,道裡(理),古得(的)常事,莫(摸)不着,胡(湖)南、泗(四)川,蹄(踢)蹬,啊嘸咤咈(阿弥佗佛),轻以(易),特以(意),敢(赶)到秋天,合實(适),上塘(趟)辨(辦)去的杂货,不辦(辨)东西,随你们爷们的邊(便),何送(从?)[12],防(方)法,丈(张),大恒(行)大事(市),滿(漫)天要价,舊(就)地里还钱,並一(便宜),皮(脾)气,是(使)得,若不是那吗這(着),作(昨)个,咳(害)怕,白(百)姓家,几是(时),候(后)个[13],怎沒(么),清(成)天家,走一里的(地),們(门)口儿,項事(行市),月白苏陵(绫)里子,期(欺)人,湯(烫),湯(蹚),抗(扛),勞倒(唠叨),懈台(怠),生(牲)口,筯(筋—劲),顧(估)量,願(怨)不得,橑(尥)蹶子,哑(巴),但(单)套辕子,咳到(倒)罢了,新先(鲜),别交(浇)香油,小斯(厮),呌(交)给我罢,合是(适),大使[14]夫(师傅),光京(景),相(商)量[15],都有(由)得你们身上,由(与)我无干,敖(懊)悔,是(使)得是(使)不得,生(剩),一(以)后,嘴把(巴)子,瑪㫾(马上),想(像),哀二(而)不伤,調(挑),抓(爪),腆(惦),爬(趴),人有当日子(之)灾,馬有垂缰之病,正(整)[16],有(又)是,嗎(马),否(不),扫、灑(刷),月凉(亮)。

有些字大概是由于韩语读音相同而误写,如:万般這(皆)有命,比謗(方)[17]说,打鏘(掌)[18],等等。“张罗”写作“挪”, n、l不分,这很可能是因为汉语声母l韩语有时读作n而写成“挪”的,《骑》系列中“拉”字的注音几乎都是na,即为明证[19],因为今天的东北方言一般都分n、l。“”则是受“挪”影响而增加“扌”旁的俗字,《大字典》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