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10月14日
一、引言
先唐翻译佛经的语言性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说它是一种“佛教混合汉语”(朱庆之2001,2006),那么其中受源头语影响的非汉语成分究竟有哪些?佛经汉语与地道的汉语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异?在词汇上又有哪些表现?除了增加一批跟佛教有关的新词之外,对汉语的词汇系统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是佛典语言研究中尚未彻底明了因而仍需深入探究的重大问题。通过翻译佛经与本土文献的比较以揭示其词汇差异并进而探索差异的原因,是可行的途径。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如胡敕瑞(2002)等,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我们需要有一批这样的成果才可能回答清楚上面提出的问题。
《百喻经》和《世说新语》是公认的中古时期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献,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因此对这两部书的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数众多,而把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则还不多见,李平(1987)和蒋绍愚(2001)进行了语法方面的部分比较,词汇的比较则似未见到。
《百喻经》(以下简称《百》)[1],约2.1万字,南朝齐永明十年(492)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译出[2];《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3],约6.1万字,作者刘义庆卒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可推定《世说》成书当不晚于该年。两书相差约半个世纪,地点都在建业(今南京)一带,所以两书的语言具有“共时共域性”,可以大致确定为“南朝通语+吴语”。像《百》这样口语性很强的译作,究竟其中哪些是当时口语的真实反映,另有哪些词汇现象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如果不与同时期的口语性文献作比较,是不容易发现的。通过这样两种典型语料的比较,本文试图揭示出两者词汇的异同,以便加深对翻译佛经语言性质的认识。比较的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口语词汇,重点在两书的差异及其原因。人名、地名和佛教专用词语[4]等暂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