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的性质

二、“老”的性质

从上文的表格可以看出,“~老”系列词中第一个语素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老”的性质的复杂性。一般都把“老”看作后缀(词尾、语助词),前人或云“衬字”“无义”,实有未妥。就实际词例看,“老”的性质应分成两类:

第一类,“老”是名词后缀(有的学者称为“词尾”),去掉“老”后词义不变。这只限于第一语素为体词性的部分词,比如:孤老/姑老,矑老/老/睩老/渌老/绿老/六老,齿老,乳老,爪老,躯老/区老/躯劳,顶老(头、脑袋),英老,樵老,盏老等。《行院声嗽·身体》:“眼:六老,六子。”“六老”“六子”同义。[8]《六院汇选江湖方语》:“盖子,是丈夫也。”“盖子”就是“盖老”。可见“老”和“子”都是后缀,性质相同。《六院汇选江湖方语》:“湾老,是个膫子。”《江湖行话谱》:“阳物为湾头。”“湾头”就是“湾老”,“头”和“老”也同是名词后缀。这些都可以证明这类“老”就是后缀。

第二类,“老”有实义,可视具体情况释作“……的人”“……的东西”之类。用在谓词性成分后面的“老”大都如此,比如:痴老,苍老,光老,听老,嗅老/训老,摇老(舌、扇子),驮老,鸣老,缠老,滑老,插老(簪子)等。

这两类“老”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人们的构词心理大致是相同的:在一个单音词[9]后面加个“老”,使它变成指某类人、某个身体部位或某种东西的名词。这样的构词心理使得“~老”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比较能产的一种构词格式,形成了“~老”系列词。

“老”字在指称某类人时后来又写作“佬”,如“乡巴佬”“美国佬”“和事佬”之类,也可证明它是有实义的,并非“无义”。今吴语仍有赤佬(扒手)、花佬(妓女)、阔佬(有钱人)、大好佬(大人物)等称呼,粤语中“~佬”类词也很多,“佬”都不是后缀(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