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似/把如”的词义与理据
摘 要 “把似/把如”是宋元时期常见的一个口语词,用法灵活,词义复杂,自张相(1953)以来,解释者不乏其人,但意见颇为纷歧,对同一个例子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至于“把”字作何解、“把似/把如”的得义理据是什么、各个义项之间是什么关系,则未见有人论及。本文利用“大数据(big data)”的便利条件,在穷尽搜罗文献用例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把似/把如”的词义及其理据。“把似/把如”的词义可以归纳为五项:①当作;比作。②假如。③即使;就算。④与其。⑤不如;何如。“把”有“拿;当”义,“把似/把如”即“拿来像;当作像”,“像”义淡化,就是“当作;比作”,这就是它的得义理据。五个义项间的关系为:①→④是引申关系,④→⑤则是转化关系。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创辟新域,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美中不足,对它进行全面研究和整理是一项很有必要和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把似/把如 词义 理据 近代汉语 训诂学 《诗词曲语辞汇释》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今训汇纂·宋元卷”(10JJD740005)
“把似[1]”是宋元时期常见的一个口语词,明代以后还偶见用例,也写作“把如”,但比较少见。此词用法灵活,词义复杂,自张相(1953)以来,解释者不乏其人,但意见颇为纷歧,对同一个例子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至于“把”字作何解、“把似/把如”的得义理据是什么、各个义项之间是什么关系,则未见有人论及。前贤限于条件,难以把用例搜罗完备,加之方法上的局限或对文例没有透彻理解等原因,解释未周、未尽在所难免。在今天这个“大数据(big data)时代”,我们几乎可以把全部例句和前人的解释“一网打尽”,就有可能对此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做出更加确切清晰的训释。本文即试图在穷尽搜罗文献用例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把似/把如”的词义及其理据。未妥之处,敬祈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