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小
“大”和“小”所表示的量概念最为宽泛,可以指体积、面积、容量、数量、力量、强度、年龄和重要性等等。这是汉语中一对相当稳定的表量基本词,都产生得很早,殷墟甲骨文中已见,传世的上古早期典籍中亦常见,如《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在现代方言中,“大”各地一致,“小”则还有“细”(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客家话),“嫩”(如寿宁、福安、福州、福清等地闽语),“碎”(如浙江青田,陕西西安、铜川、宝鸡、户县、商洛等地),“琐”(如浙江温州、瑞安、文成、平阳等地及泰顺、苍南吴语)等说法[13],说法的繁富和分布的复杂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细”是除“小”以外分布最广的一个。
“大小”连文先秦已常见,可以指:(1)大与小;大或小。如《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审棺椁之薄厚,茔丘垄之大小。”(2)尊卑或长幼。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
“小大”连文历史上也常见,上文已论及。据初步调查,《朱子语类》中“小大”还很常见,前4册中“大小”和“小大”的出现次数大致是124和86,约为3∶2,用法大体相同,如既有“浅深大小”,也有“浅深小大”,既有“精粗大小”,也有“精粗小大”,既有“事无大小”,也有“事无小大”,等等。大概元代以后“小大”就不多见了,语序基本上固定为“大小”。像下面这样的例子在元明时期的白话文献中已属罕见:
(1)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在先圣人孝顺父母呵,便省得天地的道理。一家小大和顺呵,便整理得上下的勾当有。(元贯云石《孝经直解》)原文的“长幼”,在说解中对译成“小大”。
(2)今有小大贼情,审实驰报。(《吏文》卷三)
历史上“大小”的同义词还有“巨细”。“巨”“大”与“小”“细”在先秦即已构成反义关系,例如:
(3)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孟子·滕文公上)
(4)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庄子·庚桑楚)
(5)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小巨分流者存。(荀子·王霸)
(6)臣闻之,琴瑟尚宫,钟尚羽,石尚角,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
(7)此吾所谓君子明细而不明大也。(墨子·天志中)
(8)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礼记·檀弓上)
“巨细”连文则始见于《史记·田儋列传》:“政无巨细皆断于相。”指事情而言。指物体的大小,则始见于《论衡·初禀》:“草木生于实核,出土为栽蘖,稍生茎叶,成为长短巨细,皆有实核。”此后“巨细”连文历代沿用(“细巨”则始终未见),但是始终没有跟“大小”形成竞争关系,到了现代汉语,“巨细”主要是作为一个承古的文言词保留在书面语中。“巨”实际上相当于“极大”,是对“大”的强调,因此并非真正的上位词;“细”则在后代通语中往往用作“粗”的反义词,或者表示“琐细”的意思。所以“巨”和“细”始终没有对“大”和“小”构成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