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论

三、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一、《管子·轻重丁》中出现的“树枝”一词,可以为《管子·轻重篇》乃西汉人伪托之作的看法提供语言学方面的证据。

二、《楚辞·远游》的“桂树”并非如黄灵庚所说“旧当作‘桂木’”,所谓“屈、宋辞赋,凡树木皆作木,不作树”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大招》的“桂树”和《橘颂》的“嘉树”都是明证。

参考文献

董秀芳 2009 《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表现及在汉语句法中的突显性》,《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黄灵庚 2007 《楚辞章句疏证》(全五册),中华书局。

马非百 1988 《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

汪维辉 2000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致谢】友生真大成博士、史文磊博士和博士生王翠对本文初稿提出过有益的建议,王翠还提供了相关资料,谨此一并致谢。文中尚存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原载《语言之旅—竺家宁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8月)

【注释】

[1]详见汪维辉(2000:81—87)“木/树”组。

[2]按:《管子·轻重戊》作“今吾沐途树之枝,日中无尺寸之阴”。“途树之枝”当切分作“途树/之枝”,因为“途树”是双音形式,所以“枝”前必须加上一个“之”字,因而没有采用“树枝”连文的形式。

[3]左松超《说苑集证》云:“金嘉锡曰:‘躯’,《御览》引作‘颈’。脰即颈也。关嘉曰:《田单传》《注》:‘何休云:脰、颈,齐语也。’松超案:本书《奉使》十八:‘王歜绝颈而死于杜山。’”(上册,卷四,233页,台湾编译馆,2001年)作“颈”为是。

[4]“木枝”一词在传世的先秦典籍中仅此一见。事实上在上古汉语中“木X”并不是能产的格式,仅见到木枝、木根、木叶、木末、木茎、木梗等少数组合。这跟汉代以后兴起的“树X”格式有本质的不同。详下文。

[5]参看马非百《论管子轻重上—关于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载其《管子轻重篇新诠》卷首,中华书局1988年版。马非百的看法是:“它是西汉末年王莽时代的人所作。”(第4页)

[6]据笔者初步调查,《管子·轻重篇》中还能找到一些类似的语言学证据,因已超出本文讨论范围,这里暂不涉及。

[7]据《汉语大词典》“树”条。其中“树华”“树香”二词为博士生王翠所检示。

[8]“树本”见于《后汉书·李固传》:“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絜,犹叩树本,百枝皆动也。”可能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书面语词,“树”是新成分,“本”则是旧成分,这是一种“错配”,显得不伦不类,口语要说“树根”,已见于东汉佛经。

[9]“树肤”仅见于《后汉书·宦者传·蔡伦》:“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再没有见过第二例。跟“树本”一样,可能也是作者杜撰的一个“错配”词。地道的口语要说“树皮”,也已见于东汉佛经。

[10]可比较《周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11]整部《楚辞》中“桂木”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在东方朔的《七谏·自悲》中:“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桂木”可理解为用桂树制成的木材,并非指活的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