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料的选择

一、语料的选择

用于汉语史研究的语料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口语性,二是可靠性。(参看汪维辉,2000b)

关于语料的可靠性问题,太田辰夫先生(2003:373)曾经有过经典性的论述:“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资料的选择。资料选择得怎样,对研究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田先生所说的“资料选择”,主要就是材料的可靠性问题。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汉语史学界的共识,深入人心。虽然在研究实践中使用不可靠语料的问题仍然时有所见(参看王魁伟,2000;董志翘,2006;麻爱民,2010等),但这主要不是认识问题,而是个人学养或治学态度等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所要研究的汉语史就是口语发展史,所以据以得出结论的材料理应是口语性语料。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依据口语性语料来探明汉语史上各种问题的真相,并做过一些尝试(汪维辉,2000a、2001、2002、2007等),读者可以参看,这里也不详述。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汉语的历史文献虽然无比丰富,但是语言性质却十分驳杂,纯口语资料是很难找到的(朱庆之,2012:203),特别是晚唐五代以前。因此有人会说,在缺乏纯粹的口语语料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带有一些口语成分的语料也是可以而且应该使用的。这话没错,问题是怎样使用。只要我们能对语料做科学的分析,那么理论上一切历史文献都可以用作汉语史研究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