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取代“领”的时间
王力(1958/1980:498)说:
“颈”字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有时候,“颈”字似乎也可以表示脖子。……不过,“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21]
孙克东(1982)则认为:“到战国末期,‘颈’字基本上代替了‘领’字。”举《韩非子》3例、《楚辞》1例、《吕氏春秋》4例为证。王毅力、徐曼曼(2009)也认为:
战国时期表“颈”义的“领”在口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开始被“颈”替代,“颈”开始成为“颈”语义场的主导词;同时“项”和“脰”都不多见,属于该语义场中的非主导词。……从战国时期开始,“颈”战胜“领”成为“颈”语义场的主导词,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宋代。
我们基本同意孙克东和王毅力、徐曼曼的看法,准确地说,是到战国后期,“颈”在口语中已经取代了“领”。理由如下。
首先,到战国后期,“颈”的数量超过了“领”。两者在先秦几部比较可靠的文献中的出现次数如表1。[22]
表 1
② 《吕氏春秋》中另有一例:得时之麦,长而颈黑。(《吕氏春秋·审时》)夏纬瑛和陈奇猷都认为是“颖”字之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2—1813页),故不计入。
自《庄子》以下,除《战国策》外,“颈”都多于“领”。《庄子》的1例“领”是“颈领”连文,见上文孙克东(1982)所引。《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的3例“领”都是“要领”。《战国策》的4例“领”中,“引领”和“要领”各1例,都是沿用成词,另有“挈领”(2见):
(1)魏谓魏冉曰:“公闻东方之语乎?”曰:“弗闻也。”曰:“辛、张阳、毋泽[23]说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战,载主契国以与王约,必无患矣。若有败之者,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国依冉也,而事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战国策·秦策三》)[24]“挈领”又见于《晏子春秋》,大概也是当时的成词。《战国策》的2例“颈”中,“刎颈”为沿用成词,另一例“颈血”则未见于其他文献,应是当时口语的说法:
(2)君听臣则可;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25]湔足下衿。(《战国策·齐策三》)
可见虽然《战国策》中“领”略多于“颈”,但“颈”才是当时的口语词。
其次,“颈”用法灵活,句法自由度高,而“领”则大都出现在“引领”“要领”“首领”等成词中,缺乏句法自由性,同时“领”的词义向“衣领”“量词”“治理”“统率,管领”等方面引申(王毅力、徐曼曼2009:49),主导义位发生转移,表现出明显的被替换倾向。
再次,伸长脖子,早期说“引领”,到战国后期,除上面提到的《战国策》1例外,都说成了“延颈”,表达同样的意思,时代不同说法不同。例如:
(3)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成公十三年》)
(4)彼惧而奔郑,缅然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国语·楚语上》)
(5)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6)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庄子·胠箧》)
(7)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荀子·荣辱》)
(8)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韩非子·十过》)
(9)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吕氏春秋·顺说》)
最后,《诗经》“领”3见,其中有2处,即《卫风·硕人》“领如蝤蛴”和《小雅·桑扈》“交交桑扈,有莺其领”,毛传都解释说:“领,颈也。”这是毛亨用当时口语解释古语,说明对当时的人来说,这个“领”已经有解释的必要。据说毛亨传《诗》是得之荀卿亲授(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这话虽然未必完全可靠,“不过,《毛诗故训传》本于战国时师说,至迟写定于汉初,这是可以肯定的”。[26]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把“颈”取代“领”的时间确定在战国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