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佥载》“侯思止”条解读*
摘 要 《朝野佥载》“侯思止”条有“不用你书言笔语,止还我白司马。若不肯来俊,即与你孟青”的话,其中“还”义为“回答”,后三句都是歇后语:“白司马”歇“坂”,谐音“反”;“来俊”歇“臣”,谐音“承”;“孟青”歇“棒”。前人对此或不得其解,或解释歧异,本文一一作了辨正。
关键词 《朝野佥载》 侯思止 解读 歇后语 还 白司马 来俊 孟青
* 谨以此文祝贺江蓝生先生七十华诞。文章承好友储泰松教授、杨军教授和友生真大成博士、胡波博士、贾燕子博士、王翠硕士等提出意见,胡波博士还为我提供了多种重要资料,一并附此致谢。文中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有“侯思止”条,《太平广记》卷二六七、《说郛》(陶珽刊本)卷四八、《陕西通志》卷一○○均有引录,文字略有出入。现以《太平广记》所录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点校本《朝野佥载》,原文如下:
周侍御史侯思止,醴泉卖饼食人也。罗告,准例酬五品。于上前索御史,上曰:“卿不识字。”对曰:“獬豸岂识字,但为国[1]触罪人而已。”遂授之。凡推勘,杀戮甚众[2],更无余语,唯[3]谓囚徒曰:“不用你书言笔语,止[4]还我白司马。若不肯来俊,即与你孟青。”横遭苦楚,非命者不可胜数。白司马[5]者,北邙山白[6]司马坂也。来俊者,中丞来俊臣也。孟青者,将军孟青棒也。后坐私畜锦,朝堂决杀之。
太田辰夫先生《汉语史通考·11 关于汉儿言语—试论白话发展史》在引用这条材料后说:“饼铺出身的这位御史的话真是奇怪不可解之言,勉强翻译的话,是否可这样译呢:意思不懂的话没有用,让黄泉路上的人活着回来,如果不接受手铐脚镣的话,叫他吃孟青棒。”(中译本第192页,又参第208页注[20])
今按:侯思止审讯囚徒的四句话中,后三句均为歇后语,太田先生未得其解。[7]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解释云:[8]
按酷吏以歇后谐音为双关之廋词也。“白司马”缩脚“坂”,“坂”、“扳”也,即攀引,俗语曰“咬”;“来俊”缩脚“臣”,“臣”、承也,《来俊臣》则“棒名‘见即承’”[9]之“承”,即招认;“孟青”缩脚“棒”,即棒打耳,《来俊臣》则记狄仁杰等曰:“向不承,已死于枷棒矣。”《酷吏》则记侯思止“吓”魏元忠曰:“急承白司马,不然吃孟青”,释云:“‘孟青’者,姓孟名青,即杀琅邪王冲者也;‘白司马’、坂名”;未得正解。《类说》卷四○引《朝野佥载》此则约为一语曰:“侯思止以决囚大棒为‘孟青’”,亦不明晰。(2001:649)
这三个歇后语中,最确定无疑的是“孟青”歇“棒”字。“即与你孟青”即“就给你吃棒”。《太平广记》卷二六八“酷吏”条(出《神异经》)作“‘孟青’者,姓孟名青”(即钱先生所引“《酷吏》则”),“名青”后当脱“棒”字,可据本条补。
倒数第二句“来俊”歇“臣”字,我最初解为“服”,因“臣服”二字常连用,故由“臣”字关联到“服”字。后来读到《管锥编》,觉得钱先生的解释应该更符合原意。“臣”《广韵》禅母真韵,“承”禅母蒸韵,两字只有收尾音不同,读音相近。谐音一般要求用同音字,但也可以用近音字,这是古今通例,下引《旧唐书·酷吏列传上·来俊臣》以“丽景门”谐“例竟门”,即其例。在唐代西北地区的某些方音中,这两个字很可能就是同音的,邵荣芬(1963:210)列举了敦煌变文中“蒸、真代用例”10例,其中就有《燕子赋(一)》“推问根由,元无承(臣)伏”一例;[10]储泰松(2005:147—148)列举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n:-ng”通押共19例,其中真文、庚清与蒸登通押一例:杜光庭七古《生死歌诀》叶“圣(庚清)存(真文)应(蒸登)”。可见以“臣”谐“承”应该是有实际语音基础的。“承”表示承认、招认,显然是唐代口语,除钱先生所引“棒名‘见即承’”之外,《旧唐书·刑法志》等还记载了来俊臣“所作大枷,凡有十号”,这十种“号”都是用当时的口语来命名的(见下引),“四曰著即承”,“承”字义同。又,《朝野佥载》本条所记的四句话,在《大唐新语》中作“急承白司马,不然即吃孟青”,“承”字也是此义,到了《旧唐书·侯思止传》里,“承”被改作了“认”,恐怕属于史臣的改俗为雅。
第一句“白司马”歇“坂”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坂”字如何解释,仍是问题。钱先生认为“坂”谐音“扳”,即攀引,俗语叫“咬”。陈寅恪先生(2009:316)云:“当时‘反’‘坂’同音。”则是认为“坂”谐音“反”。友生真大成博士认为:“坂”见《广韵·阮韵》,音府远切(fǎn),显然是谐“造反”之“反”(古“坂”可通“反”,见《大字典》“坂”字下),《大唐新语》“急承白司马”也就是“急承坂(反)”,意即让魏元忠赶快承认造反,所以下文魏元忠就说“承反”。[11]按,“反”和“坂”《广韵》在同一小韵,都是“府远切”,是同音字。两相比较,我认为“坂”谐“反”之说更准确。《旧唐书》卷一八六上《酷吏列传上·侯思止》条载[12]:
思止既按制狱,苛酷日甚。尝按中丞魏元忠,曰:“急认白司马,不然即吃孟青。”白司马者,洛阳有坂号白司马坂。孟青者,将军姓孟名青棒,即杀琅邪王冲者也。思止闾巷庸奴,常以此谓诸囚也。元忠辞气不屈,思止怒而倒曳元忠。元忠徐起曰:“我薄命,如乘恶驴坠,脚为镫所挂,被拖曳。”思止大怒,又曳之曰:“汝拒捍制使,奏斩之!”元忠曰:“侯思止,汝今为国家御史,须识礼数轻重。如必须魏元忠头,何不以锯截将,无为抑我承反!奈何尔佩服朱紫,亲衔天命,不行正直之事,乃言‘白司马’、‘孟青’,是何言也!非魏元忠,无人抑[13]教。”思止惊起悚怍,曰:“思止死罪,幸蒙中丞教。”引上床坐而问之,元忠徐就坐自若。
《旧唐书·酷吏列传上·来俊臣》载狄仁杰被来俊臣屈打成招—“承反”,后来通过置书于绵衣中,请狱吏付家人。家人得之,讼于则天。则天令验之,果冤,“乃召见仁杰曰:‘卿承反何也?’仁杰等曰:‘不承反,臣已死于枷棒矣。’”其中都有“承反”之语,可见“还我白司马”即“回答我‘反’”,也就是承认谋反。“还”有“回答,回复”义(《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均失收此义,可补),也应该是唐代的口语词,禅宗语录中常见“还我话头来”之类的话,“还”就是此义,如《古尊宿语录》卷六《睦州和尚语录》:“问:‘如何是教意?’师云:‘还我一问来!’”又卷八《汝州首山念和尚语录》:“问:‘尘尘见佛,刹刹闻经。如何是尘尘见佛?’师云:‘好个灯笼!’僧云:‘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云:‘还我话头来!’”又卷十五《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上》:“问:‘如何是正法眼?’师云:‘粥饭气。’问:‘如何是三昧?’师云:‘到老僧一问,还我一句来!’”同上:“进云:‘明达后如何?’师云:‘明即且置,还我达来!’”同上:“问:‘当今一句请师道。’师云:‘放你一线道,还我一句来!’”也经常用于书信中,如《全唐文》卷五二七柳冕《再答张仆射书》:“辱还答。知朝廷之事,事无大小难易,一切言之;言之辄从,从乃中变。故吾子言有进退之心,误矣。”“还答”就是“回答,回复”,古书中常见,例多不举。[14]又卷六三五李翱《答韩侍郎书》:“还示云:于贤者汲汲,惟公与不材耳。”“还示”即“回信”。又卷六八三独孤郁《答孟郊论仕进书》:“某还白:天下病不言久矣,吾子猥贶嘉言,以笃鄙人之志,是勖天下之心也,幸何独乎鄙人也!利何独乎是文耶!”“还白”即“回复说”。又卷八八一徐铉《答林正字书》:“十二月日,复书正字足下。……谨俟暇日,当接余论。聊奉还答,伏惟鉴悉。徐铉白。”这里的“还答”是指自己给对方的回信。又卷三二三萧颖士《为李中丞作与虢王书》:“某还。奉问。垂示报鲁郡克捷,官军乘胜,进取东平……”“还”就是“回复”。宋代仍有沿用,如《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上·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只见莲女猛然抢上前来,用手扯住惠光禅师:‘学人启问堂头大和尚,我有一转语,敢问和尚则个。’道:‘龙女八岁,献宝珠,得成佛道;奴今七岁,无宝珠,得成佛否?’莲女道罢,只见惠光禅师不荒不忙,便道:‘何不投院子里来?此处又无法座。’莲女道:‘我不理会得,只还我问头来。’”又:“莲女挨向前,看着和尚道:‘和尚!和尚!我问你:能仁寺中许多灯,那一碗最明?’……莲女道:‘还我问头来!’”“还我问头”就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本义为“复”(见《说文》),引申为“回答,回复”是很自然的。
至此,这三句歇后语的意思已经解释清楚,不过尚有一点疑问:据《朝野佥载》和《旧唐书》,侯思止审案时每次都是这几句话,并非仅仅针对魏元忠一个人,难道他所审的都是谋反案?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这样解释:这是有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当政时刑法峻酷,告密诬陷成风,被诬以“反”名而死于非命者甚众,如《旧唐书·刑法志》载:
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长寿年有上封事言岭表流人有阴谋逆者,乃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案之,若得反状,斩决。国俊至广州,遍召流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并命,然后锻炼曲成反状。乃更诬奏云:“诸道流人,多有怨望。若不推究,为变不遥。”则天深然其言。又命摄监察御史刘光业、王德寿、鲍思恭、王处贞、屈贞筠等,分往剑南、黔中、安南、岭南等六道,按鞫流人。光业所在杀戮。光业诛九百人,德寿诛七百人,其余少者不减数百人。亦有杂犯及远年流人,亦枉及祸焉。时周兴、来俊臣等,相次受制,推究大狱。乃于都城丽景门内,别置推事使院,时人谓之“新开狱”。俊臣又与侍御史侯思止、王弘义、郭霸、李敬仁、评事康暐、卫遂忠等,招集告事数百人,共为罗织,以陷良善。前后枉遭杀害者,不可胜数。又造《告密罗织经》一卷,其意旨皆网罗前人,织成反状。俊臣每鞫囚,无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于瓮,以火圜绕炙之。兼绝其粮饷,至有抽衣絮以噉之者。其所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每有制书宽宥囚徒,俊臣必先遣狱卒尽杀重罪,然后宣示。是时海内慑惧,道路以目。
《旧唐书·酷吏列传上·来俊臣》云:
来俊臣……则天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按制狱,少不会意者,必引之,前后坐族千余家。二年,擢拜左台御史中丞。朝廷累息,无交言者,道路以目。……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欲诬陷一人,即数处别告,皆是事状不异,以惑上下。仍皆云:“请付来俊臣推勘,必获实情。”则天于是于丽景门别置推事院,俊臣推勘必获,专令俊臣等按鞫,亦号为“新开门”。但入新开门者,百不全一。弘义戏谓丽景门为“例竟门”,言入此门者,例皆竟也。……则天重其赏以酬之,故吏竞劝为酷矣。由是告密之徒,纷然道路;名流僶俛阅日而已。朝士多因入朝,默遭掩袭,以至于族,与其家无复音息。故每入朝者,必与其家诀曰:“不知重相见不?”
可见当时来俊臣、侯思止这些酷吏所审的案件大概都是所谓谋反案一类,故《朝野佥载》和《旧唐书》有如此记载。
综上所析,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不用给我转文掉书袋,只需回答我‘反’;假如不肯承认,就给你吃棒!”这几句话之所以难解,是因为歇后语中又用了谐音(坂—反;臣—承)的手法,歧中又有歧,以致当时人人都懂的话,[15]后世读来就像猜谜和破案。
唐人好为语言游戏,乃成一时风尚,歇后语即其一种,当时典籍多有记载。如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叙诸曹题目》:“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顐语自贺兰广、郑涉。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纡,隐语有张著,有警有李舟、张彧,歇后姚岘、叔孙羽,讹语影带有李直方、独孤申叔,题目人有曹著。”《旧唐书》卷一七九《郑綮传》:“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初去庐江,与郡人别云:‘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滑稽皆此类也。”“光化初,昭宗还宫,庶政未惬。綮每形于诗什而嘲之,中人或诵其语于上前。昭宗见其激讦,谓有蕴蓄,就常奏班簿侧注云:‘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中书胥吏诣其家参谒,綮笑而问之曰:‘诸君大误,俾天下人并不识字,宰相不及郑五也。’胥吏曰:‘出自圣旨特恩,来日制下。’抗其手曰:‘万一如此,笑杀他人。’明日果制下,亲宾来贺,搔首言曰:‘歇后郑五作宰相,时事可知矣。’累表逊让,不获。”《太平广记》卷二五六“封抱一”条引《启颜录》:“唐封抱一任栎阳尉,有客过之,既短,又患眼及鼻塞。抱一用《千字文》语作诗嘲之。诗曰:‘面作天地玄,鼻有雁门紫,既无左达承,何劳罔谈彼。’”盖歇“黄、塞、明、短”四字,谓客面黄、鼻塞、(眼)无明、(体)短也。又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五“世宗问相于张昭远”条:“(李)涛又叉手当胸,作歇后语曰:‘惭无窦建,缪作梁山’”[16],盖歇“德”字和“伯”字,谓“惭无德,谬作伯”也。侯思止一粗人,竟也效仿作歇后语,不知是否有人在背后教他?抑或道听途说而来?[17]无从考证。不过太田辰夫先生上引文已经指出,侯思止向武则天索要御史时回答武则天“卿不识字”的那两句话正是游击将军高元礼教他的,高元礼还教了他别的话,俨然侯思止一高参,此事或可聊供参证:
侯思止,雍州醴泉人也。贫穷不能理生业,乃乐事渤海高元礼家。性无赖诡谲。时恒州刺史裴贞杖一判司。则天将不利王室,罗反之徒已兴矣。判司教思止说游击将军高元礼,因请状乃告舒王元名及裴贞反。周兴按之,并族灭。授思止游击将军。元礼惧而曲媚,引与同坐,呼为侯大,曰:“国家用人以不次,若言侯大不识字,即奏云:‘獬豸兽亦不识字,而能触邪。’”则天果如其言,思止以獬豸对之,则天大悦。天授三年,乃拜朝散大夫、左台侍御史。元礼复教曰:“在上知侯大无宅,倘以诸役官宅见借,可辞谢而不受。在上必问所由,即奏云:‘诸反逆人,臣恶其名,不愿坐其宅。’”则天复大悦,恩泽甚优。(《旧唐书·侯思止传》)
这里又提到“诸反逆人”,把他们族灭后住宅充公,赏赐给那些告密者,足见当时社会之背景,可与上文相印证。
引用书目
﹝唐﹞张 鷟 2005 《朝野佥载》,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
﹝唐﹞刘 肃 1984 《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
﹝后晋﹞刘 昫等撰 1997 《旧唐书》,中华书局。
﹝宋﹞李 昉等编 1961 《太平广记》,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
张国风 2011 《太平广记会校》,北京燕山出版社。
参考文献
陈寅恪 2009 《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一集》(第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储泰松 2005 《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冯胜利 2011 《语体语法及其文学功能》,《当代修辞学》第4期。
[日]平山久雄 2007 《〈大唐新语〉侯思止条所反映的音韵问题》,载耿振生、刘家丰主编《语苑撷英(二)—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钱钟书 2001 《管锥编》(补订重排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邵荣芬 1963 《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第3期。
[日]太田辰夫 1991 《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
武秀成 2003 《〈旧唐书〉辨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原载《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六辑(庆祝江蓝生先生七秩华诞特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
【注释】
[1]《朝野佥载》卷二作“国人”。
[2]《朝野佥载》卷二作“重”。
[3]《朝野佥载》卷二作“但”。
[4]《朝野佥载》卷二作“但”。
[5]《朝野佥载》卷二此处衍一“坂”字,详参中华书局点校本《朝野佥载》校勘记。
[6]《朝野佥载》卷二脱“白”字。按:“白司马坂”《旧唐书》中数见,《新唐书》同,应有“白”字。
[7]冯胜利(2011)引用了此例但也不得其解。
[8]《管锥编》及下引陈寅恪先生的解释均承博士生胡波检示,谨致谢忱。
[9]维辉按:指《太平广记》卷二六七“来俊臣”条:又作枷有十号,棒名“见即承”。(出《御史台记》)
[10]《敦煌变文校注》云:原校:“甲卷‘臣伏’作‘丞伏’,戊卷作‘承伏’。”……徐校:“作‘承’是。”按“臣伏”表示屈服,不烦改。(第410页校注[三一○])维辉按:《校注》据原卷(伯二六五三)录作“臣伏”,有异文作“丞伏”“承伏”,说明“臣”“承”二字读音近同,可以通用。从文义看,当依徐震堮说校作“承”为是,“承”就是承认、招认,“伏”是伏罪,两字同义连文。《校注》说未当。
[11]2012年7月11日电邮。维辉按:太田辰夫先生把这句话翻译成“让黄泉路上的人活着回来”,虽然意思完全不对,但看来太田先生也是把“坂”看成是“反(返)”的谐音字的(他翻译成“回来”)。
[12]《大唐新语》卷十二所载略同。
[13]《大唐新语》卷十二作“仰”,当是。参看武秀成(2003:337)。
[14]真大成博士函示:《魏书》“普惠据《礼》还答”、《宋书》“还答累翰”、《文选》“远辱还答”(出李陵《答苏武书》,此书前人或疑出齐梁人手),“还”似也可理解为“回复”“回答”,为唐前之例。
[15]《朝野佥载》只是指出了三句歇后语所歇的字,而未做进一步解释,可证当时人一定是很容易懂的。
[16]《全唐诗》卷871李涛《答弟妇歇后语》诗作“惭无窦建,愧作梁山”。原出处承真大成博士检示。
[17]侯思止是个“闾巷庸奴”,《大唐新语》卷十三、《太平广记》卷二五八和郭忠恕《佩觽》还记载了他“言音不正”的笑话(参看平山久雄2007),如此“庸奴”,未必能自己创造出那样巧妙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