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宽—窄

5.宽—窄

“宽”和“窄”是表示宽度的一对量概念,在汉语史上曾经使用过不同的词,主要有“广、博、阔、宽”和“隘、褊、狭、窄”等。演变情况大致如下。[35]

表“横的距离大;宽度大”义,先秦西汉主要用“广”,“广”是上古“宽类语义场”的主导词。中古时期,“阔”与“广”展开竞争,完成对“广”一半意义上的取代(即名词用法),“宽”作为一个北方口语词实力不强。唐宋金元时期,“阔”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取代“广”成了主导词,“宽”在北方发展迅速,但仍无抗衡实力。明到清中叶,“宽”与“阔”同为主导词,“阔”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宽”赶超。清中叶至清末,“宽”在通语中将“阔”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阔”退居为方言词。

与“宽”相对的反义词,汉语史上主要有“狭”和“窄”。东汉以前“窄类语义场”有“狭”也有“隘”,“窄”少见,“狭”是主导词。东汉至隋,“窄”用例渐增,但用法和通行地域有限,无法与“狭”抗衡。唐宋时期,“窄”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将“狭”挤出北方口语并向南扩散。元明清时期,“窄”跃升为主导词。

上位复合词“广狭”先秦已见,战国文献中有一些用例,东汉前“广—狭”一直是主导词;“阔狭”始见于《史记》:故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为经,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天官书)东汉至隋,“阔狭”和“广狭”一起成了主导词;“宽窄”始见于晋:此当问庙室宽窄。其庙室之宽窄,亦所未详。(温峤《毁庙议》,《全晋文》卷80)唐宋时期,“宽窄”在北方由微而显,“阔狭”则由显而微;元明清时期,“宽窄”使用多、用法活、地域广,逐渐跃升为主导词,“阔狭”则转为书面语用词,但在很多方言区仍活在口中。“宽”和“窄”都兴起于北方,发展于近代汉语阶段,尤其是元代以后,向周围扩散比较迅速,至今已通行于广大官话区,并有向湘语、赣语、粤语、闽语扩散的趋势。

现代汉语方言中,大致分成“宽—窄”和“阔—狭”两系:官话区主要说“宽—窄”,吴语、闽语、客家话主要说“阔—狭”。但存在过渡带,如湘语和赣语说“宽—窄”和“阔—狭”的都有,属于江淮官话的扬州也是如此,合肥、广州、阳江则说“阔—窄”,建瓯“窄”说成“把记音字”,闽语还有说“隘”的。情形颇为参差不齐。[36]表2是《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42个方言点这组词的使用情况(略有补充)。

表 2

续表

说明:+表示说,空格表示不清楚。哈市指哈尔滨,乌市指乌鲁木齐,平话指南宁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