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词化程度
由两个反义语素构成的双音名词存在词化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词化程度高。指除了名词用法外,还虚化为副词、代词等。词化程度最高的是“多少”,除用作名词“指数量的大小”外,还可以用作副词和疑问代词,且各有两种用法:作副词,一为“或多或少”义,如“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一为“稍微”义,如“一立秋,天气多少有点凉意了”;作疑问代词(duō·shao),一是问数量,如“这个村子有多少人家?”,二是表示不定的数量,如“我知道多少说多少|有多少人,准备多少工具”。[6]其次是“高低”,有三个名词义和两个副词义(其中一个为方言义):作名词,一是指“高低的程度”(例略),二是指“高下”,如“两个人的技术水平差不多,很难分出高低”,三是指“(说话或做事的)深浅轻重”,如“不知高低”;作副词,一是“无论如何”义,如“嘴都说破了,老王高低不答应”,二是“〈方〉到底;终究”义,如“这本书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再次是“大小”,有三种名词用法和一种副词用法:作名词,一是“指大小的程度”(大小儿),二是指“辈分的高低”,如“不分大小|没大小”,三是指“大人和小孩儿”,如“全家大小五口”;作副词,指“或大或小(多偏于小),表示还能算得上”,如“大小是个干部|大小也是笔生意”。还有“长短”,有三种名词用法:一指长度(长短儿),二指意外的灾祸、事故(多指生命的危险),三指是非,好坏,后两种用法意义都抽象化了;此外在方言中也发展出了副词的用法,表示无论如何,如“明天的欢迎大会你长短要来”。“长短”还可以扩展成四字格的偏义复词“三长两短”。
(2)程度中等。指有两个以上的名词用法,但没有虚化为其他词类。如“深浅”,除“深浅的程度”义外,还有“比喻分寸”的用法,如“说话没深浅”;“厚薄”,除“厚度”义外,还有“重视与轻视,优待与慢待,亲近与疏远”的用法,如“都是朋友,为何要分厚薄?”;“远近”,除“远近的程度”义外,还有“远处和近处”义,如“远近闻名”;“粗细”,除“粗和细的程度”义外,还有“粗糙和细致的程度”义,如“桌子平不平,就看活儿的粗细”。
(3)程度低。指只有一个名词性义项,如“高矮儿”。
影响词化程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使用频率,此外语素本身的语义也起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