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异称
有的方言干脆不说“鸟”,而用其他词代替,据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36“鸟儿”地图,归纳为表2。
表2 方言中“鸟”的异称
说明:①“鸟”类包括:鸟儿,鸟子,鸟崽/鸟仔,鸟囝,鸟—(“—”不包括儿、子、崽、仔、囝),鸟,鸟~鸟儿,鸟~鸟子,鸟鸟,鸟鸟子,鸟□[nan0],飞鸟,□[mi44]鸟。
②“雀”类包括:雀儿,雀儿~雀子,雀儿~雀仔,雀儿~雀娃子,雀儿~鸟儿,雀儿~鸟,雀儿~拐=拐=、将=等,雀儿子,雀子,雀子~鸟,雀子~鸟子,雀崽/雀仔,雀仔~鸟仔,雀囝,雀—(“—”不包括儿、子、崽、仔、囝),雀,雀~雀崽/雀~雀仔,雀~鸟,雀雀,雀雀~拐=拐=,雀雀儿,雀雀儿~雀鸟,雀雀儿~拐=拐=儿,雀雀子,雀娃子,雀伢崽,鸟雀,鸟雀~鸟仔,麻雀,渺=雀嘚。
③“虫蚁”类包括:虫蚁、虫蚁儿、虫蚁子。
④“”类包括:
儿、
子。
⑤“鸦”类包括:鸦儿、鸦鸟。
⑥“飞禽”类包括:飞禽、飞飞儿、□[ʥy334]子等。
⑦表中数字是方言点数。
上面两个表要对着读[4],因为有些点不说“鸟”,所以也就没有“鸟”字的音;说“鸟”的方言,有些因为避讳而声母改读泥母或精母,有些则不避,仍读端母。
“鸟”在方言中的异称,大致分布如下:
官话区(含晋语)主要是“雀”类和“鸟”类,“鸟”大都读泥母(见上),此外还有“虫蚁”(安徽濉溪,河南嵩县、社旗、西峡、鲁山、扶沟,湖北郧县);“”(山东平度、潍坊、临朐、诸城、沂南、日照); “鸦”(山西襄垣、襄汾); “飞禽”(山西大宁,甘肃隆德)及其他(山西娄烦,四川盐亭)。以上都属于避讳改名或改音。
吴语、徽语、湘语、客家话、闽语、土话都以“鸟”类为主。吴语中“雀”类只有安徽池州、黄山区、当涂、铜陵县、繁昌、南陵、芜湖县、泾县、宣城,江苏金坛、高淳、溧水、海门、启东,上海崇明,浙江昌化(旧)16个点,[5]绝大多数是靠近官话的地区,另外江苏宜兴说“鸦鸟”,浙江洞头是“其他”。徽语中“雀”类只有安徽祁门、旌德,江西浮梁,浙江淳安4个点,湘语中只有湖南辰溪(湘)、溆浦、保靖、花垣、吉首、泸溪(湘)6个点,客家话中只有广东东源、龙川、博罗、惠州、连南、清新、廉江,香港新界8个点,土话中只有广东南雄、湖南江华2个点,闽语中有福建龙岩、漳平、建瓯、建阳、浦城(闽)、武夷山、福安、莆田、大田、三明、沙县、尤溪12个点,另外福建南平是“其他”。赣语也是以“鸟”类为主,也有一些“雀”类,两者的比例约为3∶1。不过徽语中“鸟”读如泥母的多于端母(参见表1);客家话虽然基本上都说“鸟”并且读如端母,但实际上也是避讳“鸟”的(改声调),李如龙先生(1990)说:“在粤语和客家话,都了切的‘鸟’用来表示男女交合,广州音diu2,梅县音tiǎu(上声),也是为回避此音,禽鸟的鸟分别改读niu2、tiau(阴平)。”[6]闽语虽然说“鸟”,但绝大多数读如精母,平山久雄先生认为也是出于避讳,已如上述。
粤语基本上都是“雀”类,只有广东阳春、兴业,广西玉林3个点是“鸟”类。
平话“鸟”类和“雀”类不相上下,其中桂北平话基本上是“鸟”类,只有贺州、富川是“雀”类;而桂南则基本上是“雀”类。
无统称的只有四川宝兴、古蔺2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