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王梵志诗[9]
2025年10月14日
甲、王梵志诗
[9]
王梵志诗可以说是唐代最口语化的语料,其中“非”共32见,但用于否定判断句,相当于“不是”的实际上只有5例[10]:佐史非台补,任官州县上。|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天堂在目前,地狱非虚说。|纵起六十二,非由无最殿。
而“F是”有7例,其中“不是”4例:未是好出身,丁儿避征防。|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究竟涅槃非是远,寻思寂灭即为邻。|名沾是百姓,不肯远征行。不是人强了,良由方孔兄。|身如大店家,命如一宿客。忽起向前去,本不是吾宅。|今世受苦恼,未来当富贵。不是后身奴,来生作事地。|我见那汉死,肚里热如火。不是惜那汉,恐畏还到我。
由于体裁的限制,用“非”还是用“F是”,显然是取决于诗句对字数的要求;不过从用例对比中不难看出,“F是”尤其是“不是”应该是更口语化的表达,4例“不是”都出现在几乎是纯白话的语境中,而“非”除“若个非珍宝”外,出现的语境口语性都没有“不是”强,有一例“非”与“是”对举,不能改为“F是”。如果跟同是唐代白话诗僧作品但口语程度低得多的寒山诗相对比,王梵志诗在反映唐代口语方面的独特价值就更值得我们重视:寒山诗中,“不是”“非是”均仅1见,而“非”有1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