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肚子”义词的历史与现状①*
摘 要 汉语史上发生过“腹→肚”的历时替换,约始于南北朝,完成于中唐。现代方言只有“肚”“腹”两系,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肚”系是主流,“腹”系主要分布在闽语和部分吴语。“肚”取代“腹”后还有一个复音化的进程:大部分官话方言说“肚子”,普通话从之;大部分吴语和部分西南官话说“肚皮”,部分客家话说“肚屎”,还有很多方言采用不同的词尾形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单说“肚”,集中在南方各区,北方主要是晋语。方言从南到北大致反映了三个历史层次:腹(唐以前)→肚(唐代)→肚皮/肚子等(唐以后)。
关键词 汉语词汇史 汉语方言 历时演变 共时分布 核心词 肚(子)、腹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批准号:11BYY06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词汇通史”(批准号:14ZDB093)。感谢真大成副教授和博士生王翠对本文初稿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文中尚存问题概由作者负责。
表示“肚子”(belly)的词(本文称为“‘肚子’义词”)是人类语言的核心词,斯瓦迪士(M.Swadesh)列入100核心词表。本文是“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课题的一个词条,对汉语“肚子”义词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描述,并讨论相关问题。词条体例如下。
本词条的名称是“肚子—腹(belly)”。词目用词以现代汉语的通用词为准,现代汉语词项和古代汉语的对应词项中间用“—”号隔开;词项只列主要的代表词,不作穷尽性列举。词条后面括注英文。
每个词条包括【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时演变】【方言差异】【小结】诸项。下面对其中几项作一说明。
【音】:注音分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中古音和上古音三项。现代音用拼音,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古音和上古音用国际音标,暂依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的拟音,上古音加注李方桂的拟音,放在“/”后面。更详细的字音信息可参看李珍华、周长楫编撰《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和林连通、郑张尚芳总编《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果是词根加词尾形式的,只注词根的古音(如本条)。有的后起词没有中古音或上古音的,以“—”表示。
【形】:古文字字形与《说文解字》所列的小篆字形没有实质性变化的,用《说文》小篆字形;有变化的,列出主要的代表性形体。根据需要对字形做简要的分析说明。必要时用{ }表示词,用〈 〉表示字。
【义】:现代汉语词义[1]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简称“《现汉》”)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简称“《八百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体例,单字条目在现代汉语中成词的标注词类,用简称外加方框表示(如“名”);不成词的语素和非语素字不做标注。单字条目中的文言义,只给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标注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做标注。古代词义[2]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简称“《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简称“《大字典》”。有时与《大词典》合称“二典”),剔除其中的现代义[3]。必要时自己根据例句做归纳或修正。为了全面反映词义,《现汉》处理为不同词条的义项一般也列出,在右上角标出词项的序号;姓氏义和假借义也列出,但不作讨论;用作地名、山名、水名、器物名等专名的义项一般也只列出而不讨论。为便于对照,古今词义列表展示,相同的义项排在同一行,没有相应义项的则空缺,词义有所不同的后加“*”号标示。义项的排列顺序依《现代汉语词典》,《现汉》没有的义项再依“二典”。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跟其他词语的搭配关系。“聚合关系”列出处于同一语义场的主要词语(非穷尽性列举),只收跟基本义有关的,不管其他义项,如“腹”只收“肚子”义。
【方言差异】:现代汉语方言的信息,主要依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六卷本(简称“《现大》”)、《汉语方言大词典》五卷本(简称“《方大》”)、《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简称“《词汇》”)和《汉语方言地图集》(简称“《地图》”)。依据《汉语方言地图集》所作的方言词分布表,方言区名称后面括号中的数字是《地图集》中说该词的方言点数/《地图集》所调查的该区总点数。现代汉语方言只管词项和义项,暂不涉及读音。根据各个词的特点,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的原则是:各地说法比较一致的词,重点放在义项上;有过历时替换、各地说法差异大的词,重点则放在词项上。这两方面的方言差异都采用列表的方式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