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傍家
“傍家”一词《临济录》一共7见:
(1)大德,时光可惜!秖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
(2)无事是贵人,更莫造作,秖是平常。你拟向外傍家求过,觅脚手,错了也。
(3)有人拈起一句子语,或隐显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地,傍家寻问,也大忙然。
(4)你拟傍家波波地学得,于三祇劫中终归生死,不如无事向丛林中,床角头交脚坐。
(5)向你道无佛无法,无修无证!秖与么傍家拟求什么物?瞎汉!头上安头!是你欠少个什么?
(6)年登半百,秖管傍家负死尸行,担却担子天下走。索草鞋钱有日在!
(7)大德,你担钵囊屎担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与么驰求底,你还识渠么?
日本古代禅僧对此词的解释几乎都错了,比如《临济录撮要》有四处解释“傍家”:
傍家者,外路也,非真正宗教也。(例1)
傍家者,他家也,如所谓长者之穷子。觅脚手者,求一知半解。又云脚手,如云面目,意者,你只舍自家,向他家求觅,走过觅脚手面目,大错了也。(例2)
傍家者,奔走外路之义。(例4)
傍家者,不向自家求,傍他门户求也。(例6)
只有最后一个解释大致不误。[45]其他各家的注释都跟前面三条大同小异,[46]大家几乎都把它看作偏正结构的名词“傍(páng)家”,连入矢义高先生也受了误导,注云:“副词,(脱离大道/正道)跑到岔路上去的样子。”(第43页)虽然他把整个词视为副词,但实际上仍然是把内部结构看作偏正关系。
中国当代学者的解释则是正确的。袁宾(1990:6),袁宾(1994:556)和袁宾、康健(2010:12)“傍家”条释作“挨家挨户”,[47]雷汉卿(2006)释“傍家走”为“挨家挨户到处奔走,行脚参禅”,均是。“傍(bàng)家”是动宾短语,意思是挨着家,也就是“挨家挨户”的意思,在《临济录》中都是充当状语,相当于“挨家挨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