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嗅(臭、齅)

2.1 嗅(臭、齅)

“嗅(臭、齅)”是汉语中最古老的“闻”义词,最初写作“臭”,后作“齅”“嗅”等。

2.1.1 臭

“臭”在最初的时候既是名词指“气味”,又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用鼻子闻(气味)”,是所谓的“动名同词”,这跟英语的smell既是名词“气味”又是动词“闻气味”是一样的。《说文解字·犬部》:“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徐铉等注:“自,古鼻字。犬走以鼻知臭,故从犬。”段玉裁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臭”字甲骨文已见,不过可能是用作地名(参看《古文字诂林》“臭”字条)。《集韵·宥韵》:“臭,逐气也。许救切。”《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又《礼论》:“成事之俎不尝也,三臭之不食也。”杨倞注:“臭谓歆其气。”

2.1.2 齅

《说文·鼻部》:“齅,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嘼牲之嘼。”(据段注本)《汉书·叙传上》:“不絓圣人之罔,不齅骄君之饵。”颜师古注:“齅,古嗅字也。”“齅”的文献用例少见,实际上多写作“嗅”。

2.1.3 嗅

“嗅”是“齅”的或体,《玉篇·鼻部》:“齅,《说文》:‘以鼻就臭也。’《论语》曰:‘三齅而作。’亦作嗅。”所引《论语》在《乡党》篇,今传世本作“嗅”,宋邢昺疏:“嗅,谓鼻歆其气。”《庄子·人间世》:“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吕氏春秋·适音》:“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后世用例常见,不备举。“嗅”与“闻”的历时替换详下文2.2.2节。

2.1.4

后起俗体或作“㗜”,《汉语大字典》“㗜”条:“同‘齅(嗅)’。《龙龛手鉴·口部》:‘㗜、嗅,正作齅。’《本草纲目·虫部·蝼蛄》:‘㗜鼻消水。面浮甚者,用土狗一个、轻粉二分半为末,每㗜少许入鼻内,黄水出尽为妙。’”(第二版723页)或作“”,《大字典》:“xiù 同‘臭’。”(第二版5095页)又有俗体作“嚊”,五代后晋《可洪音义》卷六《大方广宝箧经》音义“有嚊”条:“许赦[救]反,以鼻取气也,正作齅、嗅二形。”大正藏本《大方广宝箧经》作“有嗅”。[9]《汉语大词典》引王统照《小红灯笼的梦》一例:“那得意的黄毛狗汪汪叫了两声,用软柔柔的鼻子到阿宝破了皮的足踝上嚊着。”时代可大大提前。

2.1.5 “嗅”读阳声韵

由于汉字非表音文字,所以历史文献中的“嗅”字究竟是读“许救切”还是“香仲切”一般不得而知,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些材料可以证明历史上“嗅”有阳声韵的读法。比如有一部词典(失记出处)的“训老”条说:

市语。指鼻子。一般作“嗅老”。“训”有可能是“嗅”的音变,或是“熏”的借字。旧戏曲业市语称鼻子为“熏子”,东北土匪称鼻子为“讯头”。明佚名《醉太平带莲花落·掉侃》:“再休题嗑着齿老,剪着稍老,睁着矑老,侧着听老,耸着训老,摸着乳老,舒着爪老。”

按,“训、熏、讯”均当是“嗅”的记音字。[10]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老”条引方诸生(即王骥德)本《西厢》五之三注:“北人乡语,多以老作衬字,如眼为睩老,鼻为嗅老,牙为柴老,耳为听老,手为爪老,拳为扣老,肚为庵老之类。”正作“嗅老”。

“训”是问韵晓母字,与“嗅香仲切”不对应。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知道明代北方话中“嗅”存在阳声韵的读法,与“香仲切”一脉相承,而与今天读作“许救切”(xiù)的不同。[11]“香仲切”这一反切在普通话中读作xiòng。普通话的这个音节不存在常用字。明代的北方话应该也这样,就是说“香仲切”难以用同音字来代替。那么,“训、熏、讯”有可能不是同音字,而是近音字。